在楊貴妃死后,陳玄禮等造反將領解甲向唐玄宗請罪。唐天寶15年(公756年),由于安史之亂(始作俑者是和楊貴妃有私情的安祿山作亂),唐玄宗李隆基一幫君臣并楊貴妃,被迫出逃避難,行至馬嵬坡,護衛將士怒殺了宰相、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又脅迫唐玄宗將楊貴妃縊死;殪年楊貴妃38歲,馬嵬坡因此而出名。
1、安史之亂后,唐玄宗為何會處死楊貴妃,楊貴妃死后被葬在哪里?
天寶十四年底,身兼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盧龍節度使史思明,一同反叛唐王朝。為了增加勝算,安祿山還聯絡了契丹、突厥等少數民族,組成了號稱20萬的大軍,以“奉詔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造反,由于唐玄宗統治后期的混亂,唐朝國內的局勢已經是江河日下。短時間內,安祿山的叛軍就連克連捷,取得了相當的軍事成果,
河北、河南等地很快被叛軍完全掌控,山東、山西的大片土地也很快失陷。眼見,戰火已經蔓延到了陜西境內,唐朝的都城長安也變得岌岌可危,老邁的唐玄宗,一看形勢不對頭,慌慌張張要求“御駕親征”,于天寶十五年六月,倉皇率領楊貴妃、楊國忠等人,還有皇親國戚和寵信宦官們,向著西南方“親征”去了。對!我的確沒有弄錯,叛軍從東北方殺奔而來,唐玄宗卻朝著西南方親征去了,
唐玄宗一行的逃難人員,倉皇趕到了馬嵬驛,隨從的將士們不滿情緒已經無法控制,終于爆發了馬嵬驛之變。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等人,長期以來就是太子的擁護者,他認為今天的亂局完全都是楊國忠造成的,今天的士兵嘩變,實在是事出有因,必須殺掉楊國忠以穩定軍心。同時,此舉也可以去除安祿山叛軍的“借口”,再也不需要他“清君側”了,
此時的太子李亨,面對這種契機,依然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處理。在陳玄禮的再三再四請求下,太子李亨終于站了出來,支持士兵們的訴求,楊國忠在慌亂之下,自顧自地開始逃命,躲進了馬嵬驛西門之內。隨后,追上來的士兵們撕碎了楊國忠,將他的頭顱掛出來示眾,之后,憤怒的士兵又殺死了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和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最后,嘩變的士兵又包圍了唐玄宗的臨時住所,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得走出驛站,一面慰勞軍士,一面表示永不追究??墒勘鴤儾⒉活I情,高喊要求懲處楊貴妃,對唐玄宗持續施壓,年輕時牛逼轟轟的唐玄宗,此刻算是敗興敗到家了,毫無帝王的尊嚴可言。他一面哭,一面求,讓士兵們不要殺楊貴妃,都是他自己的錯,眼開不頂事,唐玄宗順帶還給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詔》。
而且,還公開宣讀了自己下的罪己詔,可惜,這招兒沒啥效果。不得已,唐玄宗只得讓身邊的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里面,用繩子將她勒死,可憐!這個白胖白胖的美女,就這樣被活活勒死了,楊貴妃之后被就近安葬在嗎馬嵬驛附近。在楊貴妃死后,陳玄禮等造反將領解甲向唐玄宗請罪,此刻的唐玄宗也看出來了,這些將領背后是太子李亨在支持,自己此刻根本不能把他們怎樣。
于是,他只能借坡下驢,說到:“眾將皆無罪,為保大唐江山而有功,”之后,唐玄宗繼續向四川逃竄,而太子李亨則主動留下,準備抗擊叛軍。經永壽、平涼后一路北上靈武,在此作為前方指揮部平定叛亂,而唐玄宗則經扶風、陳倉、散關,一路南下直奔成都。唐玄宗最大的失誤,就是不該在此時脫離自己的軍隊,天寶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部將的擁立下,于靈武宣布登基,史稱唐肅宗。
楊貴妃墓,在陜西興平縣馬嵬坡,墓為一個園陵,占地3000平方米,墓磚砌圓形,碑文\
2、楊貴妃死在馬嵬驛,葬在哪里了?馬嵬坡雖然有貴妃墓為什么只是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