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個工作在深圳的異鄉人,若呆在深圳過大年,就會感到特別的孤單和凄涼。我在深圳那幾年,身邊的朋友幾乎都為著深圳變得更好而奮斗,對自己是深圳人這個角色有很深的認同感,并對新來深圳的外地人很是包容,首先,能在深圳生一胎的,達到生二胎年紀的,在深圳基本已經有了穩定的家庭,穩定的收入。
1、一樣的工作,一個在上海,一個在深圳,你們會選擇哪里,為什么?
如果是上海人,那就選擇上海。如果是外地人,那毫無疑問,選擇深圳,工作或者創業,深圳的機會都比上海多太多太多!生活層面,上海雖然比較豐富,但如果衡量一個城市對外地人的友善程度,包容度,深圳比上海真的好太多。我在深圳那幾年,身邊的朋友幾乎都為著深圳變得更好而奮斗,對自己是深圳人這個角色有很深的認同感,并對新來深圳的外地人很是包容,
2、在深圳工作的異鄉人,在深圳過年是什么樣的感覺?
深圳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絕大部分市民是從全國各地過來的。在中國傳統春節到來的時候,許多人都要回到老家與親戚朋友團聚,在深圳的打工一族,多數人也會回老家過年。深圳的春節假期是落寞的世界,昔日熙攘的人群和車水馬龍不見了,絕大部分商場和門店都關門大吉,只有部分超市和公園還能看到些許行人,仿佛就是一座空城,
如果是一個工作在深圳的異鄉人,若呆在深圳過大年,就會感到特別的孤單和凄涼。既不能與親人團聚,又不能與朋友約會,只能孤獨地呆在蝸居內無聊地玩著手機,亦或是看看高樓大廈閃爍的霓虹燈。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有過在大學孤獨過年的親身體會,作為異鄉人獨自在深圳過年,用古人的詩形容寂寞凄清的心境,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3、同樣是經濟特區,廈門和深圳比,主要差距在哪里?
主要差距:某華事件后,廈門從中國第一彩電、手機產業基地,電子、石化進口第一港,工業機械第一廠、客車第二廠,國內影視第一城,變成了打醬油的安靜美少女,天天乖乖梳妝打扮,取悅蕓蕓眾生,當時國內第二、三手機廠聯想、夏新均出走,全國第一民企華信和閩南全體房企被斷糧遷往上海,石化工業按下暫停鍵,廈華重組,廈工、金龍資金全停。
而深圳在那個時期正相反,蛇口“進出口”走向人生巔峰(一臺水貨手機加價2000 的年代,單手機一項,蛇口地區一天產生幾十上百億的灰色凈收入),華強北迸發電子創新活力,基本耕地紅線撤銷,一步步發展成了國際化大都市,不過廈門現在也沒那么差,現在最強的是金控,有心的去看看市、區財政、國資下屬有多少控(參)股企業和大幾千億的產業基金。
這還不包括附屬在這些資本周邊的閩臺系資本(如七匹狼金控等),這些公司大多轉型成功了,深圳和廈門從設計初期本來是一條路,奈何當時“對外開放”的漩渦只能有一個真正的中心,頂層博弈的棄子還是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平凡的路。下步思路應該是做大做強供應鏈和金控,做實全城域的城建、民生,落地文創、IC、流媒體產業,最好上海給點湯喝爭取到石油黃金現貨、海絲貨幣清算,
4、孩子是深圳戶口,一直和我在安徽,現在初二了,高中最好在哪里上學比較好呢?
家長的糾結在于取舍標準難定。如果要和孩子在一起,安徽也有比較好的學校,可以毫不猶豫就選安徽,可以照料孩子,增加和孩子交流的機會,孩子長期和父母不在一起,長大后和父母的親情要淡一些,我身邊有朋友就是這樣的,而且是他親口說的。當然因為戶口不在安徽,在安徽的學校就讀要多交一筆借讀費,如果孩子在深圳就讀的學校好,不妨到深圳陪讀幾年,必竟優質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必要的。
5、為什么在深圳我發現有80-90%的家庭都在生二胎,而老家卻不到50%?
中國有句古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身邊的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比如,你懷孕時,走在大街上,會發現街上比平時多了好多孕婦哦,就是這個道理。有了這個前提,小編再給你分析一下為什么深圳這邊要二胎的比較多,老家要二胎的比較少,首先,能在深圳生一胎的,達到生二胎年紀的,在深圳基本已經有了穩定的家庭,穩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