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值得關注的問題一個是留守兒童,再就是留守婦女。各地婦聯要積極組織留守婦女,豐富她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廣場舞大賽,唱歌詠詩、勞動技能比賽等,讓留守婦女心理不再孤單,心情愉悅,生活有滋有味,由此而帶來的便是留守兒童、婦女的社會問題。
1、農村男人出門務工,越來越多留守婦女,大伙怎么看?
謝謝邀請,樓主提的是,男人出門務工,越來越多的留守婦女引發很多社會弊端,大伙應該怎么看待的這個問題。提得確實很刺眼,很尖銳,這是個現實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可以說是利大于弊,成為了婚姻的殺手,由于社會向前發展,農村的男女青年,不可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總靠土里刨食來維持生活,況且農作物的生長是分季節性的,就有很多的閑暇時間,富裕的勞動力到城里務工,是農村每個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明知道弊大于利,但是這些年輕的夫妻為了生活,還不得不分開。
先說說在外的打工者,首先,社會的容忍度放寬,再加上遠離固定的性伙伴,人在生理上就會處于空虛的狀態,在原始的生理需求的促使下,自然而然的就會組成臨時的夫妻,共同生活在一起,讓人對打工的人群分不清誰是真夫妻,誰是假夫妻,日久月長產生了感情,雙方都會弄假成真,拋棄原配和現任重組家庭,社會的離婚率居高不下,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有對愛的堅守者,靠一份堅強的毅力支撐,為了配偶和孩子們能過上幸福甜蜜的生活,也為創造更多的家庭經濟積累做奉獻,吃苦耐勞,舍命的縮緊褲帶,他們心中的希望就是拼命的干,早日結束夫妻分居兩地據的苦日子,盼望著離團圓的一天越來越近,再說說留守的婦女,她們是因為有了幼小的孩子,家里又有需要照顧的老人,就不能夫妻兩人同時到外打工了。
對丈夫的思念更加劇了獨守空房的寂寞,在生理需求下,自然對異性有所祈盼,由于內心的騷動起著質的變化,經不起誘惑,感情就會外淤,干柴遇烈火與一些居心不良的鰥夫勾搭成奸,甚至也會出現極少的老公公與兒媳婦扒灰。可以說村村都有這種現象存在,見怪不怪形成了敗壞道德的風氣,要是遇上了合適的,就會跟他人私奔。有意志堅強的,寧肯到成年人商店去買成年人日用品,來解決生理上的需求,這不丟人,是個人都會理解,
2、怎樣看待農村留守兒童婦女現象?
我來回答,農村留守兒童、婦女現像,的確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農村生產結構的調整,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也成為普遍現象,他們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世界各地,由此而帶來的便是留守兒童、婦女的社會問題。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近則一年,遠則幾年才能回家,家里的責任田,年老的父母,未成年的子女教育,都落在家庭婦女柔軟的肩上,身心壓力可想而知,
由于丈夫常年不歸,情感問題也由此而顯得尤為突出,成為家庭不和諧的主要原因,更有甚者,家庭走向別崩潰。留守兒童,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成熟階段,需要父母的備至關懷,爸爸不在身邊,媽媽又無心顧及子女的疏導教育,使得一部分孩子心理負擔加重,甚至心理出現逆反現象,十分不利于青春期的孩子成長,給社會帶來諸多問題,
鑒于以上種種,就需要各地政府廣開就業門路,開拓市場,進一步發展當地經濟,讓農民工就近就業,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各地婦聯要積極組織留守婦女,豐富她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廣場舞大賽,唱歌詠詩、勞動技能比賽等,讓留守婦女心理不再孤單,心情愉悅,生活有滋有味,當地學校要做好留守兒童節假日的安全和學習教育,讓留守兒童把同學、老師當成親人,有話有處說,有事有人幫,積極疏導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為社會和諧,家庭幸福做出學校應盡的責任。
3、有適合農村留守婦女的工作嗎?
有適合農村留守婦女的工作嗎?謝邀請:有的,就我們小縣城來說,現在有好多小型加工廠,工廠的老板以前也是在外打工的管理人員,可能由于不想在外打工,就回來自己辦廠,一方面在外也不是長久之計,二來可以照顧家里和小孩。其實有點手藝的工資還行,一般都是計件的,多勞多得,這樣更好,有事情可以請假,老板也不虧,對工人也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