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朝廷沒有想遷都洛陽,這只是權宜之計。董卓挾持漢獻帝及百官,還有洛陽周邊的百姓,遷都長安,這么說吧,可以把這看成一份遷都洛陽的“可行性報告”,”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來,洛陽也不安全,還是別往那里遷都了,如果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遷都洛陽,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呢。
1、隋煬帝為何遷都洛陽?
看你還問西安人是否不同意,我告訴你,不光西安人不同意,全國其他地方的人,其他地方的專家學著也不會同意!你這屬于自娛自樂,張口就來。隋煬帝登基就貪圖享樂,不光修建了洛陽行宮,江都行宮,晉陽行宮,按你這么說,揚州和太原也是隋朝都城了!古代皇帝遷都,都是要發文昭告天下,簽署行政命令,而不是皇帝在這個地方住著,這個地方就成首都了,真是荒繆至極,
2、西周為什么準備建都洛陽,洛陽好在哪里?
關于這個問題,本人查到有這么一段記載,可以理解為什么要建造洛陽。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將營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郟鄏,卜曰:“傳世三十,歷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興工營筑,謂之王城,是為東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也。”周公又營成周,
3、唐朝是哪一年遷都洛陽的?
好好看看中國通史吧,別信那些動不動拿二十四史或新舊唐書說事的人,那些人是拿個棒槌當針用的壞種。唐朝自始至終沒有遷都,都在長安,只是中間有個武周政權在洛陽,唐未朱溫劫持皇帝至洛陽后不久唐朝亡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輯發行的《中國通史》中,在唐代一章,專門有二十頁介紹唐長安城的盛世華庭,在唐朝,沒有那個城市能和長安相提并論,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都是獨一份的存在。
4、清末時,慈禧為什么想遷都洛陽?
眾所周知,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王朝擬建都于洛陽,比如西漢、北宋等,不少對這些歷史也許并不陌生。然而,如果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遷都洛陽,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呢?話說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其來龍去脈,被記錄在當時河南知府文悌的一卷文書中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陽,知府是文悌,
慈禧通過河南省長官給文悌下命令,讓他在洛陽勘察地形,修建行宮,以備臨幸。《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就是文悌實地考察后寫給省里的稟文,在稟文的開始,文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在省城,憲臺(地方官吏對知府以上長官的尊稱)當面給了他指示,并交給他一封密函,讓他“謹讀誦知”。這名憲臺在京城時,曾受到朝廷五次召見,離開京城時又當面接了懿旨:“近時各國連衡謀我中國,終有難于忍讓之時,京師密邇海口,諸軍不敢輕言開戰,彼得乘勢要挾,諸多牽制礙手,近有人奏,洛陽形勢完固,欲令爾等借修萬壽宮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宮一所,預備臨幸等因當由,
”說白了,慈禧之所以想遷都,是迫于當時的形勢。為了不走漏風聲,她提出“借修萬壽宮為名”在洛陽悄悄修建行宮,可見已經過深思熟慮,對慈禧的想法,其實這名憲臺并不支持。他說:“河南七省通衢四戰之地,若遷都于彼,恐非久安萬全,”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來,洛陽也不安全,還是別往那里遷都了。聽了這話,慈禧很不高興,耐著性子解釋:“非欲遷都于洛陽,不過為暫時之計,使前敵能戰可和,免為京師牽制,
”嗯,朝廷沒有想遷都洛陽,這只是權宜之計。你作為臣子,別說那么多話,趕緊把行宮建好就行了,這一次,憲臺明白慈禧心意已決,只好遵命。他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河南知府文悌,文悌心里也明白,自己遇到了麻煩事兒。文悌何許人也?簡單地說吧,因為質疑康有為的變法主張,文悌被貼上了“保守派”的標簽,并被視為慈禧的心腹,
根據《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中的記載,憲臺讓文悌悉心勘察,弄清六大問題:何處地基可建行宮?四境之外有何險要之地可以據守?本地儲蓄若干?何路可通餉運?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如何籌款修建?等這些問題都議妥了,再向朝廷奏明。文悌知道這活兒不好干,也不想擔責,就提出讓朝廷“派督工大員來豫興修”,結果朝廷諭旨“興此大工,若一播揚,恐敵人先我而至,必須慎之又慎,密之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