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地圖的時候,可以發現,與其它沿海省份相比,江蘇的海岸線十分的平滑筆直。江蘇境內的地理特征,擁有以南通,鎮江,南京城市四百多公里的長江流域,江蘇的旅游開發資源,是趨向于園林古鎮,長江,太湖流域,連云港海岸線,綜合性權衡,不是單一圍繞海岸線發展。
1、為何江蘇作為沿海省份,卻沒有大型的海港?
之所以江蘇省作為沿海省份,卻沒有大型的港口,主要是因為江蘇省整體的地勢地貌原因,江蘇省沿海基本都是一馬平川的地形,與山東、廣東、浙江都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江蘇省整體是平原地形,特別是沿海地區,都是沖擊平原所形成的灘涂,不但沒有沙灘,也沒有適合建設大型港口的地質條件,換句話講就是沿海地勢過于平坦,水位太淺大型船只無法靠岸,
所以雖然江蘇省的海岸線漫長,從北至南有上千公里,但是只有北部連云港一座大型港口以及幾座小型港口存在,這也是為什么江蘇省內河港口發達而海港稍弱的原因所在。江蘇省有大面積陸地是當年黃河和長江在此入海,所攜帶泥沙而沖擊形成的,所以沿海落差很小,特別是對比北部山東省的地貌形成有很大差異化,山東半島是丘陵地區,原先半島與遼東半島是相連的,后來因為地殼兒下運動下陷而形成了渤海灣,丘陵與海水直接形成巨大落差,所以山東省也是我國深水良港最多的省份。
其實江蘇省連云港適合建設大型港口,只不過當前港口的規模取決于地方經濟與發展而連云港,連云港處在江蘇東北方向,位置有點尷尬,不能夠做地方性引領港口,另外江蘇省也規劃有鹽城濱海港,計劃打造成大型港口,但此位置也稍有些偏北,也不是蘇南經濟重心城市能夠利用上的,所以未來江蘇打造大規模海港可能還需時日。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2、江蘇有這么長的海岸,為什么很難開發旅游觀光?
江蘇的旅游開發資源,是趨向于園林古鎮,長江,太湖流域,連云港海岸線,綜合性權衡,不是單一圍繞海岸線發展。江蘇境內的地理特征,擁有以南通,鎮江,南京城市四百多公里的長江流域,以連云港,鹽城為代表的九百多公里海岸沿線。以蘇州東山,西山湖畔景點,無錫太湖黿頭渚,掂花灣景區為代表的太湖流域旅游資源。以蘇州拙政園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江南韻味,
南京玄武湖為代表的皇家園林內湖旅游景觀。聯袂打造出,國內5A級旅游景點,最多的旅游大省,來江蘇旅游,游客們能都是沖著明清,南京中華門古城堡,南京中山陵民國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蘊景觀游覽的。完全忽略海岸線不能與浙江,福建,海南,廣東抗衡,不占優勢的海岸景觀,鑒于,江蘇大多海岸線都是處于內陸地理位置,無特質的沿海自然地貌。
3、江蘇省900多公里的海岸線,為何沒有天然良港和黃金旅游海岸?
江蘇省是我們的一個沿海省份,擁有954公里漫長的海岸線,但是卻只有南通、連云港、鹽城3個沿海城市,與廣東、山東等全國最發達的省份相比,江蘇雖然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二,介于廣東和山東之間,但在這三個省份中,卻是唯一一個沒有大型海港城市的省份,人們常說“江蘇有海無港”也就是基于這個原因,同樣,江蘇也沒有天然條件好的黃金旅游海岸,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要建設優質的海港,不但需要考慮泊位水深、航道水深、有利于避風、交通便利之外,更要考慮地質條件。
我們在看地圖的時候,可以發現,與其它沿海省份相比,江蘇的海岸線十分的平滑筆直,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泥沙的沖刷和堆積,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黃河和淮河兩大河流多次改道,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處堆積,而且從黃河中下游區域的地勢變化來看,江蘇的地勢最低,因此黃河的入海區域,在歷史上自然就有從江蘇入海的傾向。
黃河歷史上的多次改道,將大量泥沙“傾倒”在入海口,不但形成了黃河三角洲,而且最近2000年的時間,江蘇的沿海區域也在不斷地向黃海推進,而且這種推進基本上均勻的,逐漸填滿了以前彎曲的海灣,形成了現在的這種比較平滑的灘涂地貌,另外,這種以淤積泥沙為主的灘涂地貌,想要保持穩定,還與沿岸海洋水流方向有密切關系,受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影響,江蘇附近的海域處于二者合圍的“半內海”區域,強度比較大的風浪較小,因此黃河、淮河攜帶下來的沉積泥沙,不容易因海水的沖刷而挾裹進大海,因此比較穩定,長期沉積下來之后就逐漸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