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女婿在州城上班,中午才趕回家,買了月餅和許多好吃的,過了個并不普通的團圓節,祖孫三代其樂融融。近來幾日,艷陽高照,灸烤著大地,所有的莊稼,都夠看沉重的腰,今年是個豐收年,在山村勞動的人,都是五六十歲的人群,他們大多都喜在心里,樂在眉梢,雖沒有往些年忙碌的景象,但他們趁著自己還好的體力,趁著這好天氣,把一年的勞動成果搶收回家,處處充滿喜悅,心里洋溢出的高興,雖說生產的糧食不多,但可以喂養三四頭肥豬,除了自給,可出欄幾頭,也可賣過幾千萬把,不扯閑白了,我要去曬苞谷了。
1、中秋節,你怎么過?
普通人的節日過得寒酸,兒子在外打工,沒有休息日,顧不了說多話。姑娘女婿在州城上班,中午才趕回家,買了月餅和許多好吃的,過了個并不普通的團圓節,祖孫三代其樂融融,其實,中秋節又叫豐收節,是農民的節日。近來幾日,艷陽高照,灸烤著大地,所有的莊稼,都夠看沉重的腰,今年是個豐收年,在山村勞動的人,都是五六十歲的人群,他們大多都喜在心里,樂在眉梢,雖沒有往些年忙碌的景象,但他們趁著自己還好的體力,趁著這好天氣,把一年的勞動成果搶收回家,處處充滿喜悅,心里洋溢出的高興,雖說生產的糧食不多,但可以喂養三四頭肥豬,除了自給,可出欄幾頭,也可賣過幾千萬把,不扯閑白了,我要去曬苞谷了,
2、中秋佳節到了,古人都是怎樣過中秋的呢?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的節日。究其來歷,最早可能是帝王的祭月典禮;爾后是貴族士大夫效仿,經神化與仙化的渲染之后,逐漸傳入民間,成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古人的祭月拜月活動很隆重,史書上也有不少記載。《諸仙記》中說:“武夷君,于始皇二年八月十五,山上置幔亭,化虹橋,大會鄉人,”記載的可能就是武夷君搞的一次中秋祀月活動。
魏晉以來,伴之賞月,把祀月活動更廣泛地流傳起來了,《晉書》上說:“謝尚鎮牛渚,中秋夜與左右微服泛江”,就是貴族士大夫的一次中秋夜水上賞月活動。唐代,中秋賞月已達到鼎盛時期,《唐書?太宗記》里說:“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把這一天正式定為了節日。唐代不僅有賞月、祀月等一系列活動,而且有了“玩月”之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的詩句,就是對花朝節和中秋節活動的描述。
據說唐明皇是八月初五的生日,特定這天為“4秋節”,令天下庶民取樂,從初五到十五,十天內舉行慶祝活動,乃至有了八月十五祭月后,唐明皇隨道士羅公遠飛升月宮,偷天月宮歌舞,譜一成《霓裳羽衣曲》的傳說。其實,這不過是唐代宮廷里大規模賞月玩月活動的一個證明罷了,宋代,賞月玩月之風更盛。每逢中秋節,京城商店,裝飾一新,門庭若市,
從皇帝到庶民百姓,都進行祭月賞月活動。據《武林舊事》記載:淳燕九年中秋,皇帝“觀御馬院使臣打球、進市食、看水傀儡,”“待月初上:簫韶齊舉,縹緲相應,如在霄漢,”豪門貴族不僅在自己的府第中設宴賞月,而且還要搞水傀儡、打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一般百姓則競相占據近水高樓,爭以“先得月”為快。明清時期,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