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安二年(456年),文成帝立拓跋弘為太子,常太后依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賜死李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編輯同義詞北魏孝文帝一般指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孝文帝,后改名元宏,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魏孝文帝叫元宏,是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子。
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編輯同義詞北魏孝文帝一般指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孝文帝,后改名元宏。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獻文帝拓跋弘長子,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后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病逝,享年33歲,謚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長陵
北魏獻文帝的母親是孝元皇后李氏李氏是南朝宋濟陰太守李方叔之女,太宰、頓丘王李峻之妹,李氏容貌美麗,永昌王拓跋仁隨軍南征時,得到李氏。后來拓跋仁因謀反被殺,李氏被押送宮中,成為宮女。有一次,文成帝登上白樓時看見李氏,因她長得漂亮,于是臨幸了她。興光元年(454年),李氏為文成帝生下兒子拓跋弘,受封貴人。太安二年(456年),文成帝立拓跋弘為太子,常太后依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賜死李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本姓拓跋,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后改姓“元”,在位28年,卒年33歲,其所推行的孝文帝改革,以漢化運動為主體,俗稱孝文漢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緩解民族隔閡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關于孝文帝改革的后世評價,有說造成北魏覆亡、有說帶來隋唐盛世、有說不可歸功或歸過于孝文帝本身。去世后,廟號高祖,謚號孝文皇帝
4、北魏孝文帝叫什么名字拓跋宏),本姓“拓跋”,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后改姓“元”...其年號為延興、承明、太和他先整頓吏治,頒布俸祿制,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然后于494年,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