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南陽算老幾,你南陽就該永遠落后,你南陽不能發展。南陽“水車”輿情,我本不打算發言,因為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不知道這個“水車”技術究竟如何,這個工場,雖然母公司具備整車資質,并不代表就能在南陽生產整車,如果產地不是南陽,GDP就不能統計在南陽市了,南陽會給地方補貼嗎。
1、工信部未收到南陽氫汽車申請,72輛氫客車怎么上路?
首先,南陽青年汽車廠目前恐怕不具備申報國家工信部汽車目錄的資格。按照國家汽車產業政策八號令,異地生產整車,需要核準,這個工場,雖然母公司具備整車資質,并不代表就能在南陽生產整車。未經過國家工信部和環保等部門審批,就叫“非法拼裝”,得被“打假”,這樣的案例湖北非常多!第二,即使具備了整車生產資質,每一個車型都需要車型目錄,
這個目錄在全國車管所都可以聯網查到,然后才能進行下一步車檢,購買保險,辦理臨時牌照。第三,既然國家工信部否認了這個車有“戶口”,那么這個車就屬于“私生子”,這72輛車,如何上牌的呢?只有請車管部門出示他們的“合格證”了。上面會有:代碼,規格,產地…等等,補充一下:剛查了文件,國家工信部回應成未收到水氫車的公告申請,并不是指這已經上路的72臺氫燃料車。
那么這72臺車產地是哪兒?是否取得補貼?南陽市是否相應給予了地方補貼?如果產地不是南陽,GDP就不能統計在南陽市了,南陽會給地方補貼嗎?疑問非常多,另外普及一下目前所謂氫燃料車的應用情況:大概都是80度電左右再背三個氫氣瓶,氫氣沒用,還是靠鋰電,所以跑不遠。只是補貼政策太誘人了,一臺車補貼國補50萬元,地方再補貼國補的一半,
基本涵蓋了成本!這樣完成一個奇怪的現象,不按用戶需求而是廠家按照補貼政策設計車。真有本事的話,帶電40度,再背三個瓶,如果能跑200公里,也算“氫燃料車”,否則,絕對騙補!既然說了,不妨再補充一點有關投資的話題。目前國內車廠異地投資,大致的要求大同小異:1、所謂投資換市場,地方公交在內的公務采購得給車廠。
約定多少臺車的訂單,這就等于鎖定了第一期投資風險轉移方向(政府),第二,公交車的燃油補貼,一年大概6到10萬,根據車長。第三,科技項目經費,第四,產業發展基金。這72臺車,南陽市公交花了多少錢呢?最好公開數字,在跑夠兩萬公里以后,國補就下來了,當然歸屬車廠。實際利潤是很可觀的,當然如果項目繼續下去,南陽市起碼得換800臺車吧?最后,我們不能輕易否定一個新科技的發展,盡管目前看來違背科學常理。
2、怎樣看待南陽氫能源汽車下線?
氫能源汽車,早就有了,只是氫氣的儲存和安全問題,難以推廣,但南陽的車,號稱加水就能行駛,自帶用水制氫設備,用摧化劑制氫,零成本,這就是天方夜談了。將水分子的氫氧原子分離需要能源(電能),摧化劑沒有能量,不可能制氫,燃料電池可以提供動力,消牦氫和氧,放出電量生成水,這是電解水的逆過程,它提供電能,是制氫所牦能量。
3、南陽“水車”輿情,折射出南陽渴望發展,自謀發展出路的理念,對此,你怎么看?
南陽“水車”輿情,我本不打算發言,因為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不知道這個“水車”技術究竟如何,但通過這幾天的東輿論發酵,我似乎發現了一個問題——個別媒體齊刷刷地把茅頭對準了“水車”,對準了南陽。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龐青年的“水車”原本應該出現在西方,只有西方才能造出先進的東西,中國造不出來,更不要說這個“水車”竟然出現在了相對落后的河南南陽!你南陽算老幾,你南陽就該永遠落后,你南陽不能發展,
于是,個別媒體接二連三地扒出了龐青年的種種劣跡,你龐青年就是一個十足的騙子,你南陽一個地級市,一個相對落后的地級市,想急于發展,卻被龐青年這個“騙子”給騙了,給套了我不知道說什么才好,我不知道南陽為什么不能發展,我不知道南陽渴望發展有什么錯,我不知道這背后的套路又有多深。也許,這個“水車”技術并不成熟,也許,這個“水車”將來也不會成功,但個別媒體的出發點就沒有一點問題了?難道非要把它一棍子打死不成?中國的月亮真的沒有外國的圓嗎?我也奇怪了,蒸汽機剛誕生的時候,不也被當作“怪物”了嗎?對了,那不是出現在中國捍衛科學,不要僅憑自己的“常識”、“感覺”就來一窩蜂地判定,不要試圖把新技術扼殺在搖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