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可以肯定的是長江新城不是武漢的未來,長江新城位于諶家磯,武湖,隔江與青山相對。作為一個湖北人,也是一個在長江新城買了房的人,來談談對武漢和長江新城發展的看法,“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武漢為什么需要這樣一座新城,怎樣規劃和建設長江新城。
1、長江新城是武漢的未來嗎?
不是,可以肯定的是長江新城不是武漢的未來,長江新城位于諶家磯,武湖,隔江與青山相對。首先,地形,地理條件決定建設成本偏大,灄水河,長江,江北鐵路,三環,四環,外環,武麻,武英,把整個地塊切得只零破碎,其次,行政區劃決定規劃協調難度大,長江新城跨江岸,黃陂和新洲三個區,江岸重點在二七,黃陂在盤龍城,新洲到想靠近,難以處理。
2、武漢的長江新城和光谷,未來哪個潛力更大?
作為一個武漢人,一個曾經長期在高新區生活的人,談一下個人觀點吧,樓主說的長江新城、光谷的潛力,應該是從區域綜合實力尤其是產業發展方面來看的,其實武漢不止有這兩個產業高地和聚焦發展的地方,從功能區上看,還有武漢開發區(沌口)、臨空港經濟區(東西湖),屬于多點開花,而非兩區爭霸。但是從發展潛力上看,從目前武漢城市發展格局而言,近三十年內,我更看重光谷,
創新生態鏈聚集大家可以想一下,中國城市發展的歷程和觀念改變,以前是搞小城鎮,現在要搞大都市圈。其實,在一個城市中,也有這種趨勢,撒胡椒面、多點開花,而非做強做大一極,產業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很難帶來的化學反應,所以大趨勢還是資源聚集,長江新城、光谷都是走的“創新”發展路徑,都是準備做高端產業的。目前,光谷是武漢市創新資源最聚集、最豐富的地方,
比如大家看武漢這幾年發展的互聯網產業,小米、小紅書、斗魚、盛天網絡等等,基本上都位于光谷。這些優質項目,將繼續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吸附在光谷、把大量的互聯網人才吸附在光谷,所以從這點上將,創新資源的聚集度一定會越來越高,而非越來越分散,這個角度,光谷勝一籌??臻g發展格局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對未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光谷,也就是東湖高新區,面積518平方公里,位于武漢東南部,東接鄂州,盛傳武鄂一體化將進一步拓展光谷發展空間,個人覺得應該不是空穴來風。此外,再看交通情況,光谷緊靠武漢火車站、離天河機場1小時車程,離即將投用的鄂州機場1.5小時車程,交通非常便利,加上光谷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基本完善。
長江新城在這方面也不差,距離天河機場、武漢火車站不遠,規劃的立體交通體系讓人期待,還有黃陂這個后花園,應該說空間格局非常好,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呢?就是現在基礎設施還比較差,后期開發投入太大,需要逐步滾動開發,而這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這一點上,兩者打平,光谷略勝。其他不多說了,從三十年的維度看,更看好光谷,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不好預測了,
3、武漢長江新城是什么定位?
這關于長江新城的定位問題除了武漢市政府規劃部門說得清楚并有權威性以外,其他的回答我覺得都只是各抒己見。如果你對此有規劃方面的高見,盡管暢所欲言,說得在理,官方興許還會采納,但如果你是大量搬運官方的數據和資料,真還沒啥意思。所以官方數據這里就不說了,十天前,親自去長江新城的規劃核心地區諶家嘰~武湖探訪,并作了航拍,在我的頭條號上發表了文章,都是親眼所見。
以前覺得這個區域離武漢老城區太遠,走過之后,感覺實際上并不是“遙不可及”,地鐵陽邏線開通后,貫穿整個長江新城腹地,從后湖大道站到武湖不過四十分鐘左右,非常方便,從版圖上來看,長江新城實際上與青山區的武鋼、石化公司隔江相望,江中間是天興洲。通過天興洲長江大橋,青山區和長江新城迅速互通直達,長江新城的上下游兩個端點,是二七長江大橋和陽邏長江大橋,交通格局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