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煩躁的時候,家長要擁抱一下,要允許和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當你允許和接納她的焦慮、壓力和煩躁的時候,她就得以釋放,而且要告訴她,只做好今天的就可以了,把孩子的專注焦點從關系戶未來和關注大量的作業到只關注當下,做幾道題上,當孩子專注于過程不專注于結果的時候,焦慮自然消失。
1、該如何處理孩子的“厭學苗頭”?
給大家分享一下方法,我這個方法適合3-6歲的孩子。首先給他下達任務,就是做好一件事或自己吃飯,自己刷牙,自己整理玩具,自己看書,自己彈鋼琴,自己快速做完了作業等就貼一個貼紙,每貼好了30個貼紙就可以獎勵一個玩具,(玩具你可以規定價格等)你也可以自己加減難度(貼10貼紙就可以獎勵一個玩具了)。這樣子的好處是:第一可以提高生活能力第二孩子有自律玩具不是隨時可以得到的要付出努力的,
2、對于孩子上學時的心理焦慮,家長應該怎么辦?
孩子上學焦慮,家長首先不能起急焦躁,即使你真的很著急上火,要努力靜下心來,想辦法,采取措施幫助孩子共度難關。孩子為何會焦慮,很顯然來自學習壓力!孩子的培養是個系統綜合過程,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意志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反之,脆弱、敏感、緊張、遇到問題茫然不知所措也不是短時間內就形成的性格,兒童小的時候如不注重性格培養,過分嬌慣呵護或者忽視,都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13歲的孩子,上初中不久,由于初中相對小學不但從知識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更要求學生有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相對小學來說,教學進度增快,接受能力慢或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學生一旦落下課程,就容易出現斷層,落下的時間長了,跟不上就會產生焦慮;如果意志品質不強,自暴自棄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種心理強化后,潛意識里為了博得家長同情,就會轉變成真實的生理反應,如胃疼,肚子疼,頭疼,嘔吐等現象。
3、當你們為孩子學習焦慮時,都是如何處理的?
為什么中國有那么多焦慮的父母呢?小時候為子女健康焦慮,讀書時為子女升學焦慮,成年后還為子女找工作焦慮,事無巨細都操碎了心的父母,看似對孩子付出了無私的愛,但實際上這樣過于用力的愛也會成為孩子的枷鎖,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我認為,張弛有度的愛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未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1.平等溝通很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想一下,人在什么情況下最愿意說出心里話?是不是在熟悉的、平等的伙伴面前?我一直很喜歡《家有兒女》中夏東海的教育觀,他不做高高在上的大家長,而是和孩子做朋友、哥們兒,懂得傾聽孩子的想法。
有一集劉星看恐怖片害怕不敢上廁所,夏東海并沒有擺出長輩嘲笑的樣子,也沒有命令他不要胡鬧,而是對他循循善誘,告訴他家里不可能有鬼,在自己的地盤沒理由害怕!并鼓勵他要勇敢,學會做一個男子漢,在他的鼓勵下,劉星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成功擺脫了看恐怖片的陰影。如果你為了孩子的學習而輾轉反側,不妨找一個舒適的地方,耐心和孩子聊天,不去抱怨,不去指責,而是用心傾聽,他會給你驚喜的!2.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有些家長光會動嘴皮子,動不動就愛擺出他的“至理名言”,還怪孩子不長記性,說了N遍都不聽,
有時孩子不是記不住,而是道理聽懂了,卻不知道具體怎么去解決問題,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注意到這個問題呢?在我看來,與其在一旁“指點江山”,不如和孩子一起迎難而上,給孩子樹立好榜樣,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益處!有這樣一幅漫畫,同樣是兩個孩子在學習,旁邊的一個父親陪孩子一起讀書、解題,另一個父親卻在一旁叼著煙刷手機,嘴里叫著“兒子,你要努力學習”,可想而知,這樣培養出來的兩個孩子在各方面必然會不一樣。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愛孩子就少點說教多點陪伴吧!3.在成長的年紀,適當給孩子犯錯的機會我們如此焦慮,是不是總害怕孩子踩到前面的坑?在他走上去之前,就想方設法要幫他把坑填滿,想讓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其實,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我們眼中的“幸福”未必是孩子想要的,不讓孩子去嘗試、去犯錯,就是剝奪了他探索世界的權利,只有親身經歷過,他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