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成周是洛陽的人,一般持有的論點有二。二是何尊上的“中國”二字,認為是“天下中心”的意思,洛邑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天下的中心,所以成周是洛邑,“成周”在西周的時候是鎬京,在東周的時候是洛邑,這句話是周公為了實現武王的遺愿,去洛邑營建一座新的都城,而不是說洛邑是成周。
1、洛陽古稱洛邑,洛陽為什么會有“周公營造洛邑”之說?周公是哪里人?
周公本姓姬,來自于西岐。西岐即西土,小邦周所居,周祖名為棄,棄乃帝嚳裔。帝嚳五帝一,建都河南地,濮陽二帝陵,帝嚳與顓頊。史前大洪水,治水棄從禹,河洛三代居,夏后首善地。棄后即周人,奉夏作農吏,夏衰失其位,西竄于戎狄。從此不務農,與戎融一體,飲毛與茹血,不用青銅器。即使與戎融,仍遭戎攻擊,與戎姻或戰,被迫四遷徙。
中土大邑商,奉天四海一,北疆邁幽燕,南方越湘溪。西土至流沙,東界到海底,于是小邦周,臣商朝大邑。從此戰戎狄,周人滿底氣,戰戎屢獲勝,特命周伯西。古公亶父立,戎俗方貶低,從此向中原,不斷文明習。周人既稱臣,卻陰謀叛機,中央征淮夷,都城必空虛。西人會孟津,振振立反誓,血流能漂杵,姬發終勝利。從此周代商,周人返故里,
武王登嵩山,只為把天祭。武王周公兄,周公武王弟,滅商第二年,武王即歸西。臨終囑周公,遷都夏后居,河圖洛書源,河洛富王氣。周公測日影,以定土中地,土中在嵩山,是以營洛邑。天地之中久,而今世產遺,九鼎遷新都,天子受殷禮。以應王居中,四貢均道里,天子居中坐,四周稱戎狄。都洛大周成,成周名所依,大周成康治,德化居中地。
2、季羨林:就古都地位,洛陽是根,西安是干,北京是冠,你怎么看?
有個別人,整天引用個別人的一句話,什么鳳凰臺某主持人說什么,什么季羨林說什么,白巖松說什么?(且不說這些人是否說過)而從來不提由學術界精英組成的中國古都學會的觀點,不但不提,還動不動指責,甚至污蔑中國古都學會。中國古都學會代表的是學術界共識,個別人只能算個人看法,至于中國歷史,這次紀念考古百年,認為中華文明主要源于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發源于涇渭流域的關中,并從關中傳播到大半個中國,這就是“華山玫瑰燕山龍”的來源,中華、華夏之華,就來源于華山之華,所以華山被尊為華夏文明根脈,中華民族的圣山。這些都是學術界主流觀點,(也有個別網民說,華山古代指嵩山——這只是黑笑話而已)中華民族是多根系發源,仰韶文化中心在秦晉豫三省交匯地帶,華山是根。
3、“成周”指的是洛陽嗎?
“成周”在西周的時候是鎬京,在東周的時候是洛邑,認為成周是洛陽的人,一般持有的論點有二:一是司馬遷說,“周公往營成周雒邑”。二是何尊上的“中國”二字,認為是“天下中心”的意思,洛邑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天下的中心,所以成周是洛邑,那么,我就試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先說西周:第一,從“成周”的含義看東漢的何休在注解《公羊傳》時說:“名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
成周,就是王所居住的都城,也就是王城。西周的時侯,鎬京是都城,西周的所有周王,也都沒有用洛邑作過都城。所以成周就是鎬京,第二,從目前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來看帶有“成周”二字的最多,有近百件。帶有“宗周”二字的,有28件,帶有“新邑”的,只有幾件。說明在西周的時候,成周的地位最為重要,能有這么重要地位的,當然是都城鎬京。
第三,從《史記》的記載看《史記》在講述西周初期的“三監之亂”時說:“管叔、蔡叔疑周公,乃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可洛邑在這時候還沒有修建呢,何談攻打成周呢?所以,成周明顯指的是鎬京。第四,從周公自己說的話中看《史記》上說,“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司馬遷在寫這件事的時候,用的是周公的口氣,也就是說,這句話是周公自己說的,“我死以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周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