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早期叫建國,叫鋼橋,叫大華的有很多。讀初中時一個班50多個同學,叫劉洋的沒有,但名字一字之差成雙成對的滿多,在奔赴魯南建立根據地的路上,王秉璋奉命帶領兩個連的戰士,趕往郯城縣一個叫碼頭鎮的地方,幫助當地兄弟部隊對付頑固派軍隊,“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斗不是王秉璋的風格,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戰果才是王秉璋一貫的作風。
1、上學時候你班有幾個叫劉洋的,怎么區分的?
你這個提問勾起了我讀初中時的有趣回憶!而且是有趣又少見的稀罕事,我說一下供大家分享:讀初中時一個班50多個同學,叫劉洋的沒有,但名字一字之差成雙成對的滿多:李小珍,李巧珍,李三珍!李衛萍,李衛榮,李羨容,李桂麗,李惠麗,王紅征,王紅領,王新華,王應華,李格生,李格榮,楊志剛,楊志強等等…奇怪的是班主任故意把這些名字相近音的同學安排坐在一起同桌,有時上課老師點名發言起來回答問題,有時同音姓名和相近音的姓名同學同時一起站起來惹得全班同學轟堂大笑,而且站起來的兩個同學面面相覷,不知到底點的是誰?真的很有趣!這是真實的事情,而且都是和我同班同學!哈哈哈哈!中國人的名字細心的人可能注意兩個字和三個字的和不同的年代有不少關系,中國建國初期大多數人的姓名名字都是三個字,90年代以后大多數人的姓名名字都是兩個字!有時代特征!比如:建國早期叫建國,叫鋼橋,叫大華的有很多!90年代之后叫單字比較響亮:如筱,霄,洋,亮等等!。
2、濮陽是什么樣的城市?
上世紀九十年代,外出辦事路過濮陽,沒有停留,只是穿過市區,這是第一次路過這里,短短的時間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過去我知道濮陽原是安陽下屬的一個不太知名的縣城,后來這里發現了油田,也就是中原油田,小縣脫離安陽,成為省直轄市。從此,因油而發展成一個現代化城市,濮陽市是新規劃建設的新城區,市區面積不大,沒有現代的高樓大廈,房屋建筑雖不高但整齊劃一,整潔的街道兩旁綠化工程十分突出和明顯,感覺就象一個大公園,這是我去過河南許多城市從未有過感覺,一種全新視覺,真不愧是一個典型的花園城市。
3、安陽有土生土長的名人嗎?
這位生于安陽的中將是岳飛老鄉,用什么戰術實現傷亡百人卻殲敵萬人的戰果河南安陽,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一個英雄輩出的地方,幫助秦朝強大的商鞅,十六國時期民族英雄冉閔,隋朝末年瓦崗寨首領翟讓,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等等,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近現代史上的一位英雄,他便是王秉璋中將。王秉璋原是西北軍74旅季振同的貼身警衛員,1931年,因為季振同北上抗日的請求被拒絕,加之與紅軍的作戰失利,季振同和趙博生、董振堂便密謀起義,投靠紅軍,
在寧都暴動中,王秉璋先是帶人控制其他團部官員的傳令兵,又制造混亂,保護季振同等人安全撤離,由一位營長控制反對起義的軍官。起義成功后,這支部隊成為著名的紅五軍團,在長征中,這個軍團多次擔任艱苦的殿后任務,《絕命后衛師》便是以紅五軍團34師為原型拍攝的,抗日戰爭時期,王秉璋帶領部隊多次和日軍交戰,取得不俗的戰績。
王秉璋曾長期擔任115師參謀處長的職務,仔細分析與研究敵情,幫助115師的師長、政委等領導共同研究對日作戰計劃,制定作戰方案,抗戰時期,八路軍不僅面對好戰的日軍,還要面對頑固派的騷擾。在奔赴魯南建立根據地的路上,王秉璋奉命帶領兩個連的戰士,趕往郯城縣一個叫碼頭鎮的地方,幫助當地兄弟部隊對付頑固派軍隊,
“善藏者,藏于九地之下”,王秉璋并沒有強攻強打,而是在晚上悄悄地渡過沂河。當時正值冬天,冬夜的河水已經結上了薄薄一層冰,河水冰冷刺骨,可是這并沒有擋住部隊前行的道路,王秉璋帶頭趟過河水,敵軍一個營的士兵,根本沒有想到大冬天的深夜會有人從這條河摸上來,全部被俘虜,此后,王秉璋繼續和兄弟部隊配合,擊潰趕來增援的敵軍,兩場戰斗干凈利落,我軍僅僅傷亡三名戰士,便消滅了敵人六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