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贊同用適當的刑罰來懲戒,不過,他不贊成濫施刑罰孟子和孔子有什么區別,孟子和孔子的區別: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4、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和孔子有什么區別,孟子和孔子的區別: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1、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2、孔子是春秋晚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戰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講究直抒胸臆講大道理,而孟子則舉例說明道理論述,講危害與好處,使對方心服口服。3、孔子早年家貧,作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他是自學成才,因而他自然就養成了謙遜的性格。寬恕始終是他的人生信條,但在原則上則義正詞嚴,毫不妥協,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4、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在那個時期內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后,“興滅繼絕”的傳統也煙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2、孟子和孔子有什么區別孟子和孔子的區別: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種從社會道德到社會政治的一個飛躍,這種飛躍將能更好的鞏固“仁”的觀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從具體的施政來看,孔子的施政綱領比較簡單原始,孟子的施政綱領則詳細具體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禮樂”二端,他的禮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樂就是“浴乎沂,風乎舞雩,沐而歸”,簡單說來就是簡政施仁,孔子也贊同發展經濟,他很贊同管仲,他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他也贊同用適當的刑罰來懲戒,不過,他不贊成濫施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