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六駕”說很快也有了重大的實證發現。洛陽“天子駕六”考古發現的橫空出世,證明了古人所說“天子駕六”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它為古典文獻記載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我們也期待著,全國特別是今西安一帶(西周都城)和洛陽一帶,能有更多的類似洛陽“天子駕六”的文物遺存再次被發現。
1、洛陽的天子駕六博物館參觀價值高嗎?
也可以理解。西周時期,是周朝的宗法禮儀、宗法制度的制定及完善時期,也是周天子威望最鼎盛的時候,這個時候只是“四駕”;反而到了東周,周天子威望一落千丈,只剩下一個虛名的時候,這時周天子開始祭出“六駕”和“九鼎”,說明了什么?秦始皇一統六國,自認功勞超過“三皇”和“五帝”,自然也更超過曾經的周天子,從來就沒有謙虛過,可也只是用著“四駕”。
2、一般說洛陽市的“天子駕六”指的是哪個?是東周王室的,還是陸渾戎的?
感謝邀請,洛陽市的“天子駕六”一般是東周王室,出土于洛陽西工區中心,現建成有天子駕六博物館,在周朝,有嚴格的禮樂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享受到六駕馬車。而在伊川陸渾戎貴族墓地出土的“天子六駕”是禮樂制度崩壞的表現,是對周天子地位的僭越,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3、洛陽“天子駕六”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天子駕六”字面上說,就是以天子之尊,他的座駕執行最高等級的標準,為六馬一車,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的明確記載是《逸禮》:《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按這種說法,天子駕六馬(拉一車),諸侯駕四,士大夫駕三,士人駕二,普通人只能駕一馬(一車),等級森嚴,制度嚴格。
這符合古代“禮”的要求,“禮”古寫成“禮”,是會意、形聲兼而有之。《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原義是敬事、祭祀神靈來招致福氣,后來引申為一整套表達敬意的規則制度。《漢書》稱:“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服乘上等級分明正是禮的表現之一。但不幸的是,《逸禮》如今已經散佚(yì,即散失之意),我們后人看不到原文,只能從后人的注疏文字中見到間接引用的相關記載,
如上文的記載就出在南朝劉昭的《續漢書·輿服志》的注釋中。此說經漢代許慎、唐代孔穎達等大師的論證確認,影響較為深遠,許慎塑像但也有不贊同,提出了“天子至大夫駕四說”,如漢代另一位經學大師鄭玄就持此說法,其主要依據是《詩經》。圖書《詩經》圖片如《詩經·小雅·采薇》中這樣說: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其中,“四牡”就是指的是四匹雄馬,“業業”“骙骙”形容其矯健雄壯的樣子,再如,《詩經·小雅·車攻》中也說: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lóng),駕言徂(cú)東,田車既好(hǒu),田牡孔阜。東有甫草(cǒu),駕言行狩,翻譯一下:獵車修理已完工,獵馬整齊速度同。
四匹公馬多強壯,駕著獵車開往東,獵車修得真完美,四匹公馬高又大。東都(洛陽)甫田有原野,駕著馬車把獵打,《車攻》節錄不光是這些,在產生于王幾周圍的《小雅》、《大雅》中,類似“四牡”的說法多次出現。除了這兩種說法,還有“盛則駕六、常則駕四”(即駕六是隆重盛裝場合,駕四是經常化行為)的說法,特別是前兩種說法,歷來爭論較大。
從漢代一直到現代都是這樣,20世紀80年代,文物考古專家在對秦始皇陵局部試掘,兩輛“四馬一車”銅車馬被發現,讓“天子四駕”說添加了一重實證。相應地,人們對“天子六駕”又增添了一重質疑,因為沒有實物證據印證,文獻記載的可信度自然大打折扣,不過,“天子六駕”說很快也有了重大的實證發現,這就是2000年開始發掘而最終在兩年后得以確認的“洛陽‘天子駕六’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