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據可查深圳一詞最早出現在1688年康熙朝時期。當然還有部分韋姓,估計在南寧靠越南一帶也有些韋姓,本人推測這些應該是本地的韋姓,或者是韓信后代的這些吧,韋姓有幾個來源一,古時候琢韋國,滅國以后這個國家老百姓以韋姓來紀念自己的國家,作為這個國家的后人,這個大概在北方中原一帶吧,二,韓信后代改為韋姓隱居發展于廣西廣東一帶,三,廣西本地有些本地韋姓。
1、居住在深圳哪個省市的人最多?你是哪里人?
深圳是我國的一線城市,經濟發達,2018年GDP已經達到24222億元,超過香港,位居亞洲第五。最近,深圳又被賦予建設社會主義特色先行示范區,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深圳的人口吸引力非常的強,最近幾年深圳的人口增量都位居全國第一。截止2017年,深圳常住人口達到1282.83萬,其中非戶籍人口高達818萬,僅次于上海,由此可見深圳的人口吸引力有多強,
那么居住在深圳的哪個省市最多?首先肯定是本省(除深圳以外)的人口最多,接近300萬;其次是湖南人,接近200萬;湖北、廣西也有超過100萬。分城市來看的話,排名前五的都來自廣東,其中東莞、廣州、惠州流入深圳的人口最多,外省中人口流入深圳最多的城市是重慶,武漢、長沙緊隨其后,從地理位置來看,這幾個省都是離廣東比較近,現在外出打工,首選的還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地理位置越近,吸引力就越強,因此人口流入深圳最多的省市基本都更靠近廣東。
2、寶安和深圳在歷史上是什么關系?深圳為什么叫深圳?
說到寶安和深圳的關系,就不能不提百多年前那段屈辱的歷史,追溯太久遠的歷史已意義不大,我們還是將時間線從水深火熱,戰亂不斷的大清國說起吧。歷史上的寶安縣據有據可考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初設寶安縣,公元757年唐時,改名東莞縣,直至大明1573年萬歷年間,又由東莞縣分出新安縣。劃定的新安縣便是日后的寶安縣和香港的地域范圍,
近代史上的新安縣時間來到19世紀中期,此時的新安縣早已改旗易幟,歸屬于大清十三布政使司之一的廣東行省廣州府。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7月,英國水兵在尖沙咀打死村民,先后爆發的兩件事促成了中英不可調和的矛盾。林則徐下令禁停止一切貿易往來,英國人則認為大清官方侵犯了他們神圣的私有財產,雖然是鴉片,還迫害了英王陛下的臣民,
于是戰爭爆發了。從1840年到1842年,持續了兩年鴉片戰爭結束,戰果就是大清被迫簽定了屈辱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后面的幾十年間大清龍旗始終威武不起來,邊打邊賠,直至將整個香港割讓完,1842年8月29日-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18日-割讓九龍給英國1898年7月1日-英國租借新界,期限99年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開始,廣州府新安縣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便一分為二,劃界而治,一邊是英屬香港,一邊是少了半截的大清新安縣。
此后數十年間,由于各自選擇的道路不同,兩兄弟差距越拉越大,直至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快結束時,終于完成對了離家兄弟的超越......1866年5月的新安縣地圖1911年10月,少了半截的新安縣又一次改旗易幟,歸屬民國政府,1914年,為了區分河南省新安縣,廣東省新安縣沿用舊名改回寶安縣。當代史上的寶安縣建國后-至1979年間,寶安縣一直歸屬于惠陽專區(地區),期間曾短暫劃歸佛山專區,
1979年1月23日,廣東省正式將寶安縣改名為深圳市1979年3月5日,國家正式設立深圳市1979年11月26日,深圳市成為地區市,宣告正式脫離惠陽1980年8月26日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1981年3月,升級為副省級城市1988年11月,成為計劃單列市......在1866年的地圖上,其實已有深圳一詞的出現了,大概位置也就是現今的東門區域。
有據可查深圳一詞最早出現在1688年康熙朝時期,由于深圳靠近深港界河,名字其意是指一條深水河溝。原深圳靠近廣九鐵路,鐵路兩邊自發聚集形成墟市(集市),通商買賣,成為深港兩地居民重要的通商渠道,1949年照片上的深圳墟三字清晰可見,其中深圳墟由于緊鄰廣九鐵路與羅湖口岸,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使其成為寶安縣墟鎮中發展規模最大最繁華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