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鍋燴面(長慶路紅旗路口東)濮陽味道老城店龍鍋燴面的吃法,有點獨特,底料在碗底,然后澆上熱面,用湯的溫度來自然加熱底料。濮陽第一燴面館(中原路原八方電器西)“豫劇的腔,燴面的湯”,燴面早已成為河南的氣質和符號,有著悠久的歷史,記得最早吃過的燴面是1976年鄭州二七紀念塔附近,臨街長形大屋,很多人在店外板凳上吃,應該是合記燴面吧,味道咋樣早忘了,只記得寬面條吃著筋道過癮,湯味好。
1、濮陽哪里的燴面好吃啊?
濮陽人愛吃面,好吃的面都在這里了,愛吃的必收藏!北方人愛吃面!雖然,這座油城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但時間長了,很多人也入鄉隨俗,愛吃面了。勞累了一天,傍晚,來一碗燴面,三五好友,一把烤串,一杯老酒,這樣的生活天天在繼續,在油城,吃面是聚餐,填飽肚子的首選。今天,微哥推薦了幾家,大家不妨吃吃看!(這幾家的面食微哥都品嘗過了,感覺味道都不錯,排名不分先后哦)舌尖上的油城—美味面食—蘭州馬師傅牛肉面(長慶路與任丘路交叉口)佐以白蘿卜,其味更佳,就這樣熱熱乎乎的一大碗滋補燴面就擺在你面前了,
吃前用筷子一挑,那叫一個香啊!蕭記(中國金牌旅游小吃)(黃河路與大慶路交叉口)湯白味鮮,面滑筋韌,放上幾肉,輔以黑木耳、豆腐絲、香菜等,配上一碟店里的鹵驢肉,嘖嘖,不說了,吃起!興良友西北拉條子(扶余路陽光體育場對面)拉條子就是拌面的俗稱。加入了蔬菜和肉,一盤拉條子,菜和面都有了,常吃不膩,經久不餓,吃完干活也最攢勁,
濮陽第一燴面館(中原路原八方電器西)“豫劇的腔,燴面的湯”,燴面早已成為河南的氣質和符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外地的朋友來了也經常慕名帶他們前去品嘗。老北京炸醬面(任丘路中段登月體育場對面)吃炸醬面,既便利又開胃,拌上香噴噴油油的炸醬,搭配正好,趙紀燴面(長慶路南海路交叉口往西)燴面的精華全在于湯,湯用羊骨(劈開,露出中間的骨髓),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骨頭油都熬出來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叫白湯。
將面拉成薄條入鍋,輔料以木耳、粉絲等,山城小面(任丘路與玉門路交叉口)牛肉面紅腸面山城小面講究調味的技巧,有多種風格,小面中用的肉和紅腸,是用多種原料和調料精心熬制的,汁濃味美。一點香油滿室飄香,在配上一塊鹵豆干,自然悠長,令人欲罷不能,龍鍋燴面(長慶路紅旗路口東)濮陽味道老城店龍鍋燴面的吃法,有點獨特,底料在碗底,然后澆上熱面,用湯的溫度來自然加熱底料。
自制面片,輔以一鍋神奇的龍鍋老湯,香氣就在唇齒間流轉,真的是種享受,愚樹特色面(中原路與玉門路交叉口北)愚樹的特色牛肉面,聽說,牛肉面才是雨夜的慰藉,吃這面,要是發出咻咻咻的聲音都不好意思吧。先說這么多,微哥先打住了,你們看了半天,也饞了,餓了,吃美食,享人生,你又弄啥咧,我想油城走一走,懟一碗燴面!得勁!。
2、河南燴面是哪里流傳過來的?
關于河南燴面的發源,有一個傳說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相關,但這類傳說太多了(比如最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最后都被證明是假的,目前已經很難考證,因為相關歷史文獻中并無記載,但我們從河南最著名的兩個燴面發源地卻能找到相關一些資料。一個是鄭州,一個是方城,從鄭州來講,最著名的非合記、蕭記莫屬。其中,在蕭記燴面的記載上,創始人蕭洪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而合記燴面則講述了其傳奇色彩。據說是合記老板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店,一天八路軍來面館吃面,恰逢日軍飛機來轟炸,在躲避轟炸過后,面就涼了,老板靈機一動,將涼面投入沸滾的羊肉湯里面稍煮片刻,盛起,吃之令抗日將士大悅,老板始知,用羊肉湯來燴面,其境甚佳。于是,合記燴面就誕生了,因此河南燴面還有一個名稱叫抗日面。
從上面兩個記載來看,燴面應該是近代的做法,特別是鄭州作為一個新興城市,在設立省會之前在全國基本是沒有什么名氣的,而下面方城燴面的來源則能從側面證實一下燴面的由來。它也是講述了日本人侵華期間,一飯店的倆年輕人被炸掉的房屋掩面,其中一個醒來后餓的不行,正好他們被炸的地方是飯店廚房,高湯、羊肉、粉條、木耳、金針還有鵪鶉蛋都有,于是就著沒炸掉的鍋臺做了一頓飯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