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狀元中,還有一個由狀元成為皇帝的,西夏宗室齊王李遵頊,因高中狀元被封為齊王,后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帝。”讓他名留后世,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科舉考試中名列殿試第一者為“狀元”,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隋朝開科取士但沒有設狀元)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1、古代實行科舉制度后一共出了多少位狀元?后世出名的狀元又有哪些?
自唐高祖李淵開始到清朝光緒止,共產生了狀元592名,加上那些短命政權的狀元,以及武狀元合計為777人。狀元中最出名的當屬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他名留后世,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其次就要數翁同龢了,先后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在晚清光緒與慈溪的宮斗中,為帝黨派首領,積極支持光緒維新變法,
再下來就要數郭子儀了,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也是唯一一個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而且軍事成就最高的人。還有一個就是田園派詩人王維了,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杜而下,當為第一”,還有書法家柳公權,精于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并稱“顏柳”。歷代狀元中,還有一個由狀元成為皇帝的,西夏宗室齊王李遵頊,因高中狀元被封為齊王,后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帝,
廣東歷史上一共出了九個狀元。自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取代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終,歷經1300年,科舉選官制度被歷代逐漸完善,成為選拔人才一種有效措施,科舉考試中名列殿試第一者為“狀元”,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隋朝開科取士但沒有設狀元)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這其中,廣東一共占據九名,占不到2%,不及全國平均水平,但也因此,更顯的珍貴。廣東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是唐朝莫宣卿(834—868),廣東肇慶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17歲的莫宣卿參加廷試獲中狀元,成為廣東歷史上第一個“高考”狀元,也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但唐朝時期的科舉,不糊名,往往在考試前就已經定下狀元及排在前列的名次,大概是誰的名聲更大、誰的靠山更強,誰就更容易中狀元。
莫宣卿是神童,七歲能詩,12歲中秀才,名聲不小,唐宣宗又是晚唐時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敢于破格錄取一個未成年人,論才學,莫宣卿未必一定強于其他人,成為狀元也有一定的運氣在內,第二位是五代十國時期簡文會(900—958),廣東佛山人,也是佛山地區第一位狀元,簡文會幼年聰慧出眾,秉性耿直,南漢乾亨四年(920)戊寅科狀元。
第四位是明朝時期的倫文敘(1467—1513),廣東佛山人,自幼聰慧好學,八九歲已能詩文,長于對聯,有\
然南漢政權是偏居一隅的割據勢力,范圍也就今兩廣一帶,所以說,這個狀元其實有點水,第三位南宋末期的張鎮孫,廣東順德人,少年起便學習刻苦,博聞強記,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狀元。南宋也是偏居一隅,此時已到生死存亡關頭,襄陽一帶連年大戰,人心惶惶,所以張鎮孫多少也是有些水分的,但其不愧狀元之名,1277年,張鎮孫曾率軍收復被蒙古占領的廣州,但不久后就失敗被俘,不屈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