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汕尾人,作為汕尾的一份子,我就來宣傳一下汕尾吧。汕尾原名叫“汕美”,汕尾素以濱海魚港著稱,有美麗的濱海風光,故得“汕美”之名,整個汕尾人口最多的縣級市,海岸線全市最長,海洋經濟突出,汕尾當地十大經典小吃1、冬節蛤;2、汕尾腸粉;3、扁食面;4、菜茶;5、層糕粿;6、汕尾薄餅;7、菜粿;8、牛肉餅;9、九毛膏和草果;10、貢仔粿。
1、有多少人認為汕尾屬于潮汕地區?
現在的汕尾市全境地1750年之前屬海豐老縣管轄,如按輩份資歷排名次,海豐縣排第一名,陸豐(市)縣排第二,華僑管理區排第三名,汕尾城區、陸河縣排第四名,紅灣灣經濟開發區排第五名,深汕(尾)特別合作區排第六名。另:海陸豐有曾經被汕頭專區管轄過二、三十年,當是給惠州府(惠陽)專區管轄的時間就好長久了,汕尾鎮1988年初才升級為和汕頭平起平座地級市。
語言方面,潮州話和海豐縣話無法流暢交通(流),雙方大概能聽懂50%,經濟方面潮汕三市要比汕尾市強得多,尤其是揭陽新建市更加顯著。學校教育高考錄取人數更比汕尾市強得多,從政方面,汕尾市人輩出有:中共農運領袖彭湃烈士,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兩廣總督陳炯明,著名音樂家馬思聰,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陳其尤,中共杰出地下工作者、中央衛生部原顧問柯麟,中央民族學院教授、民族學家楊成志,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鐘敬文,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馬采,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陳洪,現代文學作家、中國現代軍事文學開拓者丘東平,中山大學教授、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馬思聰,農業教育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馬育華,核潛艇之父彭仕祿等,注明:陸豐、陸河、汕尾城區籍未計在內。
2、“潮州人”與“潮汕人”有什么區別?汕尾人是潮汕人嗎?
哪些地方的人算是“潮汕人”?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恐怕就是問起潮汕地區現今居民,很多也說不清楚,為了避免爭論,我們不妨從歷史淵源方面進行探討:一、潮州府:不管是“潮州人”還是“潮汕人”,都有個“潮”字,也就是都源自古代的“潮州府”,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原義安郡地設置潮州,隸屬廣州總管府,“潮州”一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當時潮州統領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6縣,州治海陽縣,
隋唐期間,潮州曾隸福建爾后復隸廣東,宋代隸屬廣南東路,元代隸屬廣東道,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隸屬廣東布政司,統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清承明制,仍領十一縣,至民國初,廢潮州府。二、汕頭:“汕頭”一詞出現較晚,清康熙年間于潮州府建沙汕頭炮臺,雍正年間簡稱汕頭,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府澄??h鮀浦司沙汕頭”為通商口岸,
公元1921年,成立汕頭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年準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1950年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56年設置汕頭專區轄今汕頭市(含潮陽、澄海、南澳)、潮州市(含潮安、饒平)、揭陽市(含普寧、惠來、揭西)、以及豐順、梅縣區、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等區縣,1958年至于1983年,增轄海豐、陸豐。
1991年4月,汕頭市行政區域調整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三、汕尾(海陸豐):1988年1月,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海豐和陸豐都是“惠州十屬”之一,陸豐原屬海豐,東晉年間,析博羅縣東置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海豐、陸豐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朝至民國期間,海豐一直屬惠州(原名循州,五代改禎州,北宋改惠州)。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海豐劃出龍溪都合置惠來縣,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三都建置陸豐縣,四、程鄉縣(梅州):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轄境包括今梅縣、蕉嶺、平遠全部及豐順之一部分,至隋唐時,程鄉縣分屬循州和義安郡(后稱潮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