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河南,長在河南,對河南的一草一木都非常喜歡,要問為什么河南是產量大省,我認為有很多原因吧。我發(fā)現(xiàn)“紂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縣,怎么殷墟遺址在安陽,那為什么之前為什么浚(xun)縣人民不能接受呢,在河南省境內河流縱橫,便于田地澆灌,在建國后大力興修水利,使渠水流到了田間地頭,現(xiàn)在農業(yè)扶持又在地里打機井,在每塊地前設置水管灌溉頭,保證莊稼的健康生長。
1、河南的省會為什么會在鄭州?
省會確定是綜合考慮一一.像河南、東開封,西洛陽、北新鄉(xiāng)、南漯河、都不如鄭州區(qū)位適宜。交通隴海、京廣樞紐站丨,相比河南各縣、市到鄭州交通快捷方便。鄭州正處黃河南邊地理開闊建設有利、像亞州最大百余條軌道編組站非鄭州莫屬,加上鄭州新建省會城市更利規(guī)劃建設、綜合以上多種因素、河南省會設鄭州是科學選擇。(也帶動和新建大專院校給鄭州利好),
2、為什么河南大學不在省會鄭州而在開封?
為什么河南大學不在鄭州?怨誰呢?怨蔣介石!找他去!解放前,開封為省政府所在地,1922年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提議在開封建立了河南大學,師資力量特別強大,后來同北大清華齊名。解放后,為支援國內教育事業(yè),扯分出了好幾個系和很多師資力量,包括鄭州、新鄉(xiāng)、信陽、武漢和上海,“改革開放”后,“211”給了處于現(xiàn)在河南省會的鄭州大學,位于開封的老河大雖然為國家獻了那么多血和沒有得到“211”的實惠,但仍然奮力,保持了“名校”的名譽,并在好幾個項目超出了有些“211”學校。
3、河南為什么是農業(yè)大省?
我生在河南,長在河南,對河南的一草一木都非常喜歡,要問為什么河南是產量大省,我認為有很多原因吧,第一,河南有著大片的平原耕地。種糧離不開土壤,河南是一片黃土大地,中東部地區(qū)的平原一望無際,看到的要么是綠油油的小麥,要么是黃燦燦的玉米,像漯河、周口、開封這些地區(qū),有著廣大的面積卻沒有一處山包,耕地面積十分廣闊,即便是門前的一片空地也會種上幾株青菜。
第二、河南有著適宜的氣候,河南大部屬溫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的提升。在河南省境內河流縱橫,便于田地澆灌,在建國后大力興修水利,使渠水流到了田間地頭,現(xiàn)在農業(yè)扶持又在地里打機井,在每塊地前設置水管灌溉頭,保證莊稼的健康生長,第三、河南有著龐大的人口。需求是生產的動力,河南的糧食產量首先應該保證能有自給自足,在過去經濟水平低下,生產力低下,爺輩乃至父輩小時候挨餓也是經常發(fā)生,于是便有了開荒地種植,只要能種植的地方一寸也不能放過,
第四、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化肥的運用和機器的收種,解放了勞動力,使得糧食種植更加現(xiàn)代化,產量更高,比如像周口開封大蒜的種植都會有人專門指導,這樣大蒜長出來病蟲害比較少,產量較多。河南自古以來便有中原糧倉的說法,因此也成為了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河南如今的糧食更是養(yǎng)活著幾億人,為我國的農業(yè)基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紂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縣,怎么殷墟遺址在安陽?
朝歌就是殷墟,這可是詩圣杜甫的祖先杜預的研究成果。然而,孟子教導我們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時我也認為全信的話就是愚魯,于是在下覺得杜預說的也是模棱兩可,我今天就把這個模棱兩可變成一錘定音。最初我也曾認為杜預說得對,可對比神話影視、歷史文獻,我發(fā)現(xiàn)“紂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縣,怎么殷墟遺址在安陽?”這真是一個燒腦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神話與歷史相矛盾的問題,更是歷史與歷史相矛盾的地方。
《左傳·定公四年》載:“命以康誥而封于殷虛,”杜預注曰:“殷虛,朝歌也。”倒不是杜預把殷墟說成殷虛,因為左丘明記錄的也是殷虛,其實這里的殷虛是通假字,通假的字正是殷墟,我們還是從商紂王的朝歌說起吧,這里面也有很多顛覆你觀念的真相,很多人知道朝歌這個地方,還都是得益于大型古典神話連續(xù)劇《封神榜》,不過,《封神榜》犯了一個發(fā)音的錯誤,這個錯誤倒不像把”耄耋(maodie)”說成“耄耋(maozhi)”那么嚴重,但依然不能讓淇縣人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