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洪水流回大海還要緊急的是,巨大的洪水量已經導致了休斯頓以南的一個水庫決堤。難以想像的洪水量,竟然多到可以淹沒諾大的城市,其他的都不就說離河南很近的運城吧,它的南邊是中條山,東邊是呂梁山,西邊是“一見楊過誤終生”的風陵渡,當雨云和水汽從河南過來,經過中條山和太行山,還有河南西部的伏牛山,這些山會抬高水汽,和云層,發生“冷凝效應”,山西這邊的雨就會被“擋回去”,所以山西這邊就沒有發生洪澇災害。
1、發大洪水,最后洪水都流哪去了?
文:大禾醬近日颶風哈維席卷了美國,休斯頓遭遇了500年一遇的超大洪澇災害,作為美國第四大城市的休斯頓,現在已成汪洋一片。難以想像的洪水量,竟然多到可以淹沒諾大的城市,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洪水能夠及時地退去,那么它們最終會流向哪里呢?流向大海毫無疑問,作為一個離海灣很近的城市,流回大海大概是最合理不過的了。
可是,流向大海的“旅程”并沒有你們想象的輕松,在休斯頓,大部分都為低洼地。因為水體沒有太多的坡度或梯度,沒有重力幫助的洪水只能緩慢的向大海前進,而且對于這樣巨大的洪水量,休斯頓地區只有一條較大的洲際公路可以當作流向大海的通道。試想一下上下班高峰時段“如蟻爬行”的交通境況,這樣一條小小的通道怎么能夠滿足這些洪水呢?不僅如此,“余興未盡”的颶風還在不斷促使海平面升高,這使洪水流向大海的旅程更加艱難了,
然而比洪水流回大海還要緊急的是,巨大的洪水量已經導致了休斯頓以南的一個水庫決堤。那些被暫時攔截的洪水很快淹沒了水庫下游的許多郡縣,解開鐐銬的洪水更是迫不及待地擠進了流向大海的隊伍。沉積地下不是所有的洪水都“向往”著大海,有些也會“眷念”土地,不過能留下多少完全取決于洪水的流速和體積。因為只有緩慢而穩定的水流量才能更好地被土壤吸收,
可是,土壤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就好比海綿一樣,當它吸收的水量逐漸達到飽和之后,它就無法再接納更多的水了,其實過去休斯頓周邊的綠地本能“挽留”更多的水,但隨著城鎮的不斷擴張,這些早已被瀝青和混凝土取代的土壤再也無法吸收更多的水量了。整個城市根本無法承受這么大的洪水沖擊,賴著不走而那些還沒來得及流向大海,又無法被土壤吸收的洪水呢?他們只能能別無選擇的留在陸地上。
可是這些滯留在地上的洪水,勢必會攪起一些諸如石油,化學物質或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各種各樣細菌被帶到了洪水浸泡過的每一個角落,這對休斯頓周圍的生態系統是一種巨大的破壞,很有可能引起疾病的暴發和流行。更糟糕的是,如果這些“臟”水最終流向大海,那么接納它們的大海也會跟著遭殃,除了給海洋帶去污染之外,它們還會嚴重破壞海水的鹽度,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失衡。
2、新鄉的雨水流向哪里?
新鄉的雨水流向哪里?新鄉有衛河,共產主力渠,東孟姜女和西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在市區西部匯入衛河,東孟姜女河從獲嘉縣新鄉縣流入市區南部經高鐵東站附近流向衛輝市,衛河從市區流過經衛輝向東北方向最終流入天津海河,共產主義渠是防洪人工開挖的河流,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接納西部獲嘉縣和輝縣西部山區的洪水,沿衛河走向流向河北省,
3、為什么河南暴雨被淹,而跟河南最近的山西沒事?
我是山西運城的,離河南就隔了一條黃河,離鄭州只有二三百公里,鄭州下暴雨當天,我們這里也下了一陣大雨(相對鄭州就是毛毛雨了)。首先我先說一下地理,山西的人口密集區是由四五個盆地組成的“糖葫蘆”其他的都是陰山,呂梁山,太行山,中條山等山脈,這也是山西被稱為“表里山河”的原因,其他的都不說,就說離河南很近的運城吧,它的南邊是中條山,東邊是呂梁山,西邊是“一見楊過誤終生”的風陵渡,當雨云和水汽從河南過來,經過中條山和太行山,還有河南西部的伏牛山,這些山會抬高水汽,和云層,發生“冷凝效應”,山西這邊的雨就會被“擋回去”,所以山西這邊就沒有發生洪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