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隋煬帝借此機會興建東都,遷都洛陽。所以從周代至唐未的長安、洛陽雙星昌盛之時,建都長安的都是兩都并重,而建都洛陽的都是一都獨大,長安從來都離不開洛陽的幫襯,而洛陽卻可以獨自支撐整個王朝,究竟是誰重要,難道我們心里沒數嗎,隋煬帝楊廣興建東都洛陽,表面上是為了解決關中糧食不足的問題,實際是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政治控制。
1、唐朝有都城西安,為什么還要建一個東都洛陽?
武王伐討后,遷商都象征王權的九鼎于洛陽。因為周居于西岐,在中原諸侯的心中一直有西戎之嫌,所以武王置九鼎于洛陽之時就有了遷都于此的計劃。武王去世后,輔政的周公在洛邑修建了成周與王城,至平王東遷之間有好幾代帝王居于洛陽以顯示周為中原正統王朝!劉邦建立西漢后,本想定都洛陽。
手下婁敬建議遷都長安,婁敬說洛陽乃有德之地,周以八百年之德居于此,今陛下初建,難道要在此與周比德嗎?劉邦聽從婁敬建議遷都長安!歷史上在長安建都的大一統王朝西周、西漢、隋、唐無不以洛陽為東都,因為只有立都于定鼎中原的洛陽才能顯示王朝的正統性,而隋煬帝和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更是直接居于洛陽,此時的洛陽更是真正意義的首都!而反觀建都洛陽的大一統王朝東周、東漢、西晉則從未在長安設陪都!因為以洛陽為都本身就能顯示中原正統,再以長安為陪都就顯得多此一舉了!所以從周代至唐未的長安、洛陽雙星昌盛之時,建都長安的都是兩都并重,而建都洛陽的都是一都獨大!長安從來都離不開洛陽的幫襯,而洛陽卻可以獨自支撐整個王朝,究竟是誰重要,難道我們心里沒數嗎?。
2、楊廣建東都洛陽有什么原因嗎?它跟開鑿運河有必然聯系嗎?
隋煬帝楊廣興建東都洛陽,表面上是為了解決關中糧食不足的問題,實際是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政治控制,同時和開鑿運河互為配套措施,目的都是為了隋朝穩固對全國的統治。一、關隴集團對皇權的制衡和隋煬帝的遷都反制關隴集團源于北魏六鎮,脫胎于西魏八大柱國,這邦人都是軍人出身,是由鮮卑貴族南下后和漢人軍閥一道通婚、共坐形成的一個門閥集團。
他們有自己派系的軍隊,有自己的地盤和勢力范圍,掌握著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關隴集團的創始人宇文泰廢西魏,建立了北周。宇文泰一手栽培的關隴集團重要人物楊忠,就是楊堅的父親,沒過多少年,楊堅替代了北周小皇帝,建立大隋,偏偏他就是北周小皇帝的外公。后來同為關隴集團的李淵建唐時,不也是搶了表弟楊廣的皇位嗎?那兩百多年,這皇位就在這幾家親戚手里倒來倒去,
這關隴集團和一般的軍閥還不一樣,他們各自都有雄厚的實力,甚至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不管誰得了皇位,都不敢將整個關隴集團列為對立面,反過來關隴集團的其他人物會聯合起來制衡皇權,其實更準確點說,關隴集團嚴重威脅了皇權。因為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往往都會有一些獨立的政治訴求,甚至會干預皇帝的人事安排,隋煬帝時期任用了五個宰相,蘇威、宇文述、裴矩、裴蘊、虞世南。
前兩個是關隴集團的人物,裴矩和培裴蘊是山東的代表人物,而虞世南則來自陳朝,由此來看,隋煬帝是想盡一切辦法來逐步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隋文帝楊堅曾經興建大興城,對長安,周邊的政治勢力做了重新調整,但由于處于關隴集團控制的核心地帶,收效并不大。可是上天給了隋煬帝借口,關中地區,雖然千里沃野,但交通并不便利。
到了隋朝,關中地區人口巨增,駐軍數量巨大,導致糧食短缺,特別遇到了災年的時候,皇帝帶的群臣還要去洛陽吃飯,于是,隋煬帝借此機會興建東都,遷都洛陽。實際上真實目的是重組內閣,擺脫關隴集團,二、天下之中的洛陽更有利于對天下的控制洛陽位于天下之中,自古東出西進,南來北往必經之地。東出則擁東部千里大平原,西退可由函谷關、潼關防御至長安,
以洛陽為都,對全國的輻射性更強,更有利于對天下的掌控。要知道,隋朝皇帝為首的關隴集團,屬于土生土長的北周勢力,后來,北周兼并了北齊之后,山東地區的政治勢力開始走進大隋的政權,再后來,隋滅南陳,江南也融入隋朝大一統之中,但是這持續了400年的戰亂紛爭,經濟、政治、文化之間人為的隔裂,讓統一的隋朝管理起來也相當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