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環境很合適清道夫生存廣東釣魚者都有這樣一個說法。廣東人不吃清道夫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廣東人不把清道夫端上餐桌呢,19年,廣東赤坎水庫打撈了10萬斤清道夫魚,然后將這些清道夫放在太陽底下暴曬,等它們全部死亡后,再直接掩埋,就地消滅。
1、為什么廣東人把羅非魚、鯪魚、清道夫魚稱為三大“垃圾”魚?
也不至于吧!羅非、鯪魚、清道夫確實是廣東的特產,廣東是很多,清道夫是垃圾魚一點沒錯,羅非和鯪魚還是可以的,麥鯪不好吃,土鯪還是可以的,比較好吃。羅非做的好也非常不錯,我以前也不怎么喜歡吃羅非,感覺那魚很臟,有一次在一個農莊,在水庫邊上,水庫水質特別好,釣魚吃飯,釣了幾條羅非,直接清蒸,那味道,確實是很鮮美,
平時釣的羅非都是送人,自己很少做的吃,感覺這個魚不好吃,自從那次以后,對羅非是從新認識了,水質好的長的羅非做的好是很好吃的。清道夫,那松山湖釣魚清道夫泛濫成災,有一次去釣了半天,全拉的是清道夫,少說有20多條,實在沒招只能打道回府,那魚吃也不能吃,玩也不能玩,一無是處,釣上來只能丟岸上曬死它,鯪魚種類有好多種,有土鯪、麥鯪、泰鯪,其中土鯪味道最好,大的可以長到4--6斤,一般的常見的一斤左右的較多,麥鯪長相像小草魚,大的也可以長很大,麥鯪的肉比較柴,口感不好,不太好吃。
2、經常看見發抓清道夫的視頻,那么清道夫到底是一種什么魚,危害真的很大嗎,可以食用嘛?
清道夫的學名下口鲇,多輻翼甲鯰,原產于巴西,作為觀賞性魚類被引進,它因會吞食箱底的魚食,青苔,水藻等,是清理水箱里垃圾的能手,故取名清道夫,它全身灰黑色、有黑白相間的花紋,體表粗糙有盾鱗,頭部扁平,背鰭高聳,有豐富的吸盤,胸腹棘刺能在陸地上支撐身體和爬行,背緒寬大,腹部扁平,左右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
從腹面看,很像一個小琵琶,故又稱為琵琶魚,魚體呈暗褐色,體上布滿黑色斑點。體長可達50厘米,清道夫生存能力特別強,對水體要求不高,幾乎只要有水就能活,雜食性,吃藻類,但是有時也會吃蠕蟲,昆蟲幼生與其他的底棲水生的動物。特別有害的是,它會吞食魚卵,一天大概3000-5000的量,有時餓急了,也會同類相殘相食。
在我國目前沒有天敵,對本地魚類和水生生物危害很大,目前在珠江一些支流水系已成泛濫之勢,不要隨意丟棄到河道中,清道夫魚外骨堅硬,骨頭較多,肉較少,無毒,營養價值低,由于喜食污穢食物,它的腹內細菌較多,味道腥臭。目前國內食用較少,但在東南亞和越南等國家有人會去食用,但它的皮比較難處理,例如下圖要用鐵鉗才能把皮去掉,
3、清道夫在我國廣東泛濫成災,為何到了印度卻沒有?
清道夫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在中國廣東泛濫成災,讓人讓人束手無策,如此肆虐著中國的海域,可惜偏偏到了印度“栽了個大跟頭”清道夫一入河道,一發不可收拾,如今的廣州成了“重災區”,每年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捕捉,不過收效甚微。清道夫為何在廣州如此“猖狂”,任何物種到了中國吃貨的眼中,都會“瑟瑟發抖”,這次吃貨卻碰到了“硬茬子”,讓吃貨們望而卻步,
清道夫作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入侵美國、墨西哥、南非、東南亞、印度等等幾十個國家,一路過關斬將、長驅直入,在各國可謂是混的風生水起。清道夫到了印度卻踢了“釘子”清道夫到了印度差點被印度吃過給吃的“斷子絕孫”了,清道夫在世界橫行無忌,到了印度差點亡族滅種了!清道夫的介紹清道夫原本是生活在南美洲淡水流域中的一種普通魚類,道夫的中文名叫“下口鯰”,雖然是個“清潔工”,但它卻有個高檔的學名叫“國王異型”,因唇發達和吸食垃圾,又稱吸盤魚、垃圾魚,
因善于清潔魚缸,以及其它觀賞魚產生的垃圾,故又稱清道夫。原于南美洲,常年棲息在一些河流當中,在南美洲的一些地區內,也可以經常看到它的存在,在南美洲可是“夾著尾巴”做魚,在南美洲安分守己,是如何一步步入侵中國的呢?清道夫學名豹紋脂身鲇,這個學名非常的形象,因為它屬于鲇形目下的魚類,而且身上有著豹紋一樣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