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西,輿地堵書不言得名之義,或云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這個以前很多人回答過的,以前廣西廣東合并作為一個行政區域,漢朝時叫廣信府,后來宋朝改叫廣南府,廣東廣西大名字叫廣南,政府駐地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市,而在東邊的廣東被叫廣南東路,在西邊的地區被叫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和廣西,這個最早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廣東廣西人也稱為廣府人,而廣字,據考察,乃是皇帝所賜,意思就是,梧州在三江合攏之地,平原遼闊,意為廣,廣字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這個以前很多人回答過的,以前廣西廣東合并作為一個行政區域,漢朝時叫廣信府,后來宋朝改叫廣南府,廣東廣西大名字叫廣南,政府駐地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市,而在東邊的廣東被叫廣南東路,在西邊的地區被叫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和廣西,這個最早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廣東廣西人也稱為廣府人,而廣字,據考察,乃是皇帝所賜,意思就是,梧州在三江合攏之地,平原遼闊,意為廣,廣字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事實上,真正最早的粵語也是從梧州過來的,廣西叫白話,廣東人叫粵語,都是一種語言的不同稱呼,有關廣東廣西的劃分,后來又有了些新說法,比如有人認為,是以廣東廣西邊界的十萬大山為界,東邊叫廣東,西邊叫廣西,而十萬在壯族中,是一個口譯音,意思是高大,可以頂到天,十萬不是數字,而是一個口譯音,而當時的廣西包括現在的湛江和海南島,最后一種說法,就是當時宋朝,湖南省不叫湖南,叫湖廣,現在很多粵北人民還用湖廣稱呼現在的湖南,而湖廣東面就是廣東地區,后來外省中原人過來時稱我們是廣東,湖廣東邊,西邊的叫湖廣西邊,簡稱廣西,這些都是不無道理。
2、粵語的起源為什么是廣信而不是番禺?第一批秦國軍究竟在哪里進入嶺南?
講起嶺南人文和歷史、文化源流,必須要搞清楚百越、漢人、秦人、秦軍幾個歷史稱謂的對應使用,和廣信、番禺等嶺南重要地點名稱,以及廣府、客家和講閩南方言分支使用者等廣東三大民系的概念實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出的任囂、趙佗攻打嶺南的百越,由湖南通過靈渠和瀟賀古道一帶進入廣西,再進入廣東,通過武力統一嶺南,設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實行統一集權統治。
任囂任南海郡尉,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統一節制三郡,8年后,任囂病死,趙佗接管嶺南。此后,趙佗趁秦末大亂,封關自守,后建立南越國,定都廣州。南越國持續90多年后被漢朝滅掉,重新統一,漢朝的大一統和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漢族的統稱。應該說,此前的約100年,嶺南是百越原住民和秦軍后代融合居住地,
趙佗是河北正定人,他們的秦軍不可能是百越族,但也不是漢族,因為漢朝還沒有成立,何來漢族?他們的語言不可能稱為漢語。但可以說是中原語音,漢武帝將南越國統一于治下之后,一直到東漢末期,廣信城即今天的廣西梧州或廣東封開一帶,作為交趾和交州的治所,統制嶺南,這里成了兩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長達300年時間。
這300年的時間里,在廣信城形成了一種由中原人語音主導的交流語言,這種語言,就是粵語的重要源流,三國兩晉之后,南北朝時期,中原亂局出現,戰亂紛紛,北方一些少數民族也入主中原,出現了十六國統治時期,一些漢族人被迫南遷,進入長江以南的東晉的統治領域。原來的中原一帶語言,融入了不少少數民族語言的一些影響,進入南方的漢族語言,與南方當地的語言也發生了融合,形成了南方的幾種方言。
3、廣東,廣西兩省以什么為界劃分的?
在名稱上,我國的省區有這么幾對方位對稱的兄弟:河北與河南、湖北與湖南、山西與山東、廣西與廣東,這幾對CP中,你會發現廣東與廣西十分特殊:其他幾組地名,是以山、河、湖等自然地理事物為參照,這個“廣”顯然不屬此類。現實中我們熟悉的名山大川,沒有叫“廣河”或“廣山”的,廣西與廣東在中國的位置那么,廣東與廣西之中的“廣”,是怎么來的呢?它,是如何將“兩廣”分開的?廣東和廣西在哪里分界?廣信中原文化未大規模進入之前,先秦文獻將我國東南沿海區域或族群稱為“百越”,今天的南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地區,泛稱為“南越”——越,也通粵語的“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