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在研究資源配置時提出了一個最優狀態標準,縮寫為“帕累托optimal(效率)”,帕累托根據序數效用和無差異曲線分析發展他的社會最大滿足原則或所謂的最優狀態,帕累托、社會滿意度最大原則,有一個發展過程,否則不是帕累托最優,而是帕累托改進。
在劃分事情的緊急程度時,應該是先優先,后緊急。我們應該在重要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我們必須牢記這四個字“優先”。那么優先級是基于什么呢?它基于28 原則。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素通常只占少數,不重要的因素占多數,所以只要能控制住重要的少數因素,就能控制住全局。專心做能獲得最大回報的事,不要花在對成功無益的事情上。所以不要把80%的精力投入到瑣事上,最終產生20%的結果。相反,我們應該專注于那20%的重要事情,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帕累托根據序數效用和無差異曲線分析發展他的社會最大滿足原則或所謂的最優狀態。要研究這種狀態,就必須有評價它的標準和規范,以及實現它的交換和生產的最優條件。帕累托、社會滿意度最大原則,有一個發展過程。在《講義》這本書里,他還沒有對自由競爭下能否實現社會滿意度最大化做出明確的論述,但在后來的《教程》里已經深刻地確定了,并在后來的社會學著作里進一步分析了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含義。
1,第一種假設社會每一個成員的權利都是一樣的,如果傷害了某個人而有利于其他人就不是帕累托 optimal。其深刻含義是,市場經濟是人人平等的經濟。在皇帝和貴族統治的經濟中,統治者的權利高于被統治者,所以不可能在那里實現市場經濟。2.市場經濟中帕累托的次優解取決于每個人的初始資源,包括個人天賦、家庭和教育環境,以及來自上一代的遺產。所以市場經濟認可每個人達到的富裕程度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個人參與市場的起點不同。3.第三個假設是,每個人的幸福只取決于他享受的物質條件。這個前提使市場經濟中的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條件。緣起: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在研究資源配置時提出了一個最優狀態標準,縮寫為“帕累托 optimal(效率)”。主要內容包括:在給定的資源配置狀態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處境變壞的情況下,使至少一個人的處境變好。否則不是帕累托最優,而是帕累托改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