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馳援武漢的物資,包裝箱上除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字樣外,還有兩句古詩,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請看孫大圣2020的《日本的捐助和詩,民間的偶對和謝》,不僅表達了日本友人與中國疫區人民風雨同舟的情感,也體現了中日文化的源遠流長,這句詩寫在捐贈給醫護人員的“戰袍”~防護服上,意義非凡。
1、你怎么看青曲社苗阜疑似向武漢捐贈沒標簽的食用油?
盡管其善心可見,但還是感覺不太好。食用油,似乎并不在急需物資之列之前見苗阜還在公共媒體軟件上感慨過,調配物資很有難度,但在小編的理解看來,油類相比其他生活必需品似乎是最不用囤積的。況且即便是急需,也不用千里迢迢的遠距離運輸,因為即便是生活所需,油也不會有多大的額外消耗。當然也有避免廣告的嫌疑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以苗阜如今的身份,他不可能蠢用低劣商品來以次充好,當做物資送往急需的地區,
2、為什么日本這次捐贈給我們的物資上每首詩以前都從來沒聽過?
謝謝邀請。日本這次援助,光看這些拽文,真的挺風雅(你說附庸風雅也行),可見,日本對漢唐文化,還是仰慕的,并且直到現在,依然保留一些(不少)的痕跡。這回他們寫的那些句子,我記得其中之一,是引用了王昌齡的詩句(捐助大連的),其余的,應該都是他們原創,也許還有直接用唐詩的,但我應該沒看過,我讀書少。不管怎么說,直接用也好,套用或原創也罷,日本人還是很有古文功底的,
3、日本馳援武漢物資,上面的“山川異域,日月同天,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什么意思?
日本馳援武漢的物資,包裝箱上除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字樣外,還有兩句古詩,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日本奈良時代的唐屋親王筆下,承載了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美麗故事,隋唐時期,日本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遣遣唐使前來學習交流。當時,日本佛教界魚龍混雜,中國的佛教管理給了他們很好的借鑒和啟示,日本使者多次請求唐朝派僧人到日本傳法,因為眾多原因都被拒絕了,
但這并沒有影響日本對唐朝僧人的尊重和崇拜,奈良時代的著名政治家長屋親王作為中日文化的有力推動者,多次委托遣唐使向唐朝僧侶贈送禮物。其中一次贈送大唐千件袈裟,上面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的十六字偈語,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山川地域,但我們擁有同一片天空的清風明月,所以我們愿意和大唐的各位佛子,共同締結美好的未來之緣。
佛教講究輪回,來世都愿結緣,今生更要學習大唐的佛法,表達出真誠懇切的愿望,鑒真大師被此深深打動,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帶弟子開始東渡。十年之內,鑒真等人五次泛海,歷盡千難萬險,均以失敗告終,這時的鑒真已經雙目失明,之前同行的大弟子祥彥也圓寂了。但大師弘法的意志始終堅定如初,終于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東渡成功,在日本薩秋妻屋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次年到達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受到日本僧侶的盛大歡迎,
這次日本把詩句重新寫在捐贈物資上,不僅表達了對中國的祝福和鼓勵,更體現了源遠流長的中日友誼。“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既是一首誓詞,又是一首戰歌,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國都郢都,楚國大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在宮廷中七天不吃不喝,哭聲不絕。于是,秦哀公作詩《無衣》,秦軍一舉擊退吳軍,
豈曰無衣,與之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誰說沒有戰衣?我愿和您同穿一件衣裳,您有困難時,我愿和您共同分擔。這句詩寫在捐贈給醫護人員的“戰袍”~防護服上,意義非凡,不僅表達了日本友人與中國疫區人民風雨同舟的情感,也體現了中日文化的源遠流長。
4、日本“詩意”捐贈,你支持CCTV《詩詞大會》做一期日本專場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