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邀請,用你老家的方言說“我喜歡你”怎么說。例子“我喜歡你”,用我們的(白話)方言洛陽話為河南洛陽地區所通行的口語,洛陽話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陽人)之間,洛陽話走向沒落崖山之戰宣告宋朝正式滅亡,從此洛陽話便不再是天下共語,可以大膽的洛陽話就是普通話的鼻祖。
1、用你老家的方言說“我喜歡你”,該怎么說?
多謝邀請,用你老家的方言說“我喜歡你”怎么說?我的家鄉是八桂之鄉廣西貴港市,地理位置和廣東交界,是兩廣的橋頭堡,因此大部分人都是講廣東(白話)粵語為主,據族譜記載我始祖從廣東東莞人,可能各種原因移居廣西。雖然時過境遷但粵語方言表達基本相同,例子“我喜歡你”,用我們的(白話)方言說:“我鐘意你”或“我好鐘意你”,意思一樣的。
2、為什么古洛陽話被稱為雅言?中原官話與洛陽話發展有何關聯?
今天我們人人會講普通話,所以即使是天南海北的兩個人湊到一起也沒有語言障礙,我國地大物博,方言種類繁多,各種地區土話不盡相同,數不勝數,甚至在閩南流行這“十里不同音”的說法。古代官員也是來自天南海北,覲見皇帝時如果語言不通怎么辦呢?答案是古代也有普通話,也就是“官話”,一、古代“普通話”的形成嚴格意義上講,古代是沒有“普通話”這一概念的。
這個詞語是吳汝倫訪問日本時,當地學者在向其建議推廣國語時提出的,在歷史上它被稱之為“雅言”“官音”或者“官話”。顧名思義官話,就是官方推行的普通話,一般來講官話都是以帝都所在地的語言為標準,其他官員在述職之前需要熟練掌握此項語言。1.天下通語——洛陽話根據史料載述,在西周時期各個地方就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
但是語言的形成對于地區來講是有益的,但不利于國家的大一統制度。試想各地的官員都操著家鄉口音,那根本無法相互交流也無法主政其他地方,洛陽西周起源于岐山,在其崛起的過程中葉融合了古羌族的力量。所以其語言中必然會夾雜羌族口音,再加上河洛地區的方言這便構成了西周時期的王公貴族的所使用的語言,但并未曾在全國進行推廣。
為了能夠促進官員交流和對其的管治,東周的時候,“官話”應運而生,因為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陽,所以就以洛陽白話為標準。之后洛陽話又多了一個稱呼“雅言”,在東周統治的幾百年里,洛陽話在各諸侯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洛陽雅言又被稱之為河洛話,歷經歲月變遷后已經無法考證其音調是否與今天的洛陽話相同,試想,在朝堂上君臣如果用今天的河南話交流,商討倒也別有一番樂趣。
周朝之前是否存在雅言也一直存在爭議,不過如果有的話也應該是洛陽話,因為夏商的都城都在中原大地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所以可以大膽的說,洛陽話就是普通話的鼻祖,各個朝代由于京都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其推行的“普通話”也不盡相同。但是周朝后直到南北朝時期都是以洛陽話為全國的“雅言”,秦末風起云涌,群雄逐鹿中原,不論鹿死誰手都選擇在洛陽定都。
秦朝的大一統政策也為以后朝代官話的統一奠定了夯實的基礎,有了秦朝的集權奠定。漢朝沿襲了周朝時期的官話,也就是選擇繼續使用其東都洛陽的方言,所以漢朝國家標準語言被稱為“正音”,它也是河洛話。魏晉南北朝都與漢代淵源深厚,而且他們的都城也都在洛陽因此在普通話上,并沒有做出調整而是繼續將洛陽話作為國語,經歷了幾百年的全國性推廣,洛陽話早已成為全國性語言。
因此以洛陽官話為主體的中原官話正式形成,可以說洛陽話是整個中原話的母語,因為中原官話就是以其為核心并且在其標準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而形成的。中原官話輻射范圍很廣,包括今天的整個華北,南至江蘇北部,西到天山以南,所以直到今天在北方方言區,或多或少仍然有河洛話的身影。洛陽官話稱之為“最正之音”當之無愧,因為它是最早的普通話也是輻射周邊最大和流傳久遠的官話之一,
3.爭議不斷的洛陽話現在有很多人認為在東晉衣冠南渡的時候,洛陽的大部分百姓都隨著王朝遷徙到了長江以南地區。他們進入閩南,百越也就是如今的客家人,古代文學講究平仄相押,用客家語來讀春秋時期文言文和古詩詞會更加通順、押韻,但是由于年代久遠,再加上清朝的統治早就無法考證這一觀點,二、政治中心轉移對“普通話”的影響西晉末年外族入侵,從而導致了衣冠南渡,晉王朝整個遷移至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