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民間津津樂道的樂山大佛“閉眼流淚”事件詳情,最近的一次是建國后,那是說的有鼻子有眼兒的,大概是六二年,由于四川遇上了百年難遇的三年連天的自然災害,被餓死的老百姓數十萬計,在樂山大佛前的三江匯水面上漂浮了很多難民的尸體,樂山大佛實在不忍看到這人間慘劇,在那一天他痛苦的閉上眼睛,默然淚零。
1、樂山大佛4次“閉眼流淚”是因為什么?
我并沒有去看過樂山大佛,在這里我就不說什么“閉眼流淚”莫名其妙的原因了,因為有很多人用很多話解釋過了,我想作為一個旁觀者來說一下“閉眼流淚”的原因。也是我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想法,首先,大佛的上色保護,我看到網上的圖片是有顏色的(佛像本身),可是日子長了總還是會褪色的吧,畢竟是裸露在空氣里的,顏色時間長了是會氧化褪色的。
其次,大佛的植被保護,由于大佛實在太大了,大樹或許沒有,但是小草呢,陰面的苔蘚植物類的,總不能每周都去清理吧?再次,大佛的光線,在水里看也許能看清楚全貌,要是有反光啥的,估計也就能看個大概了,而離得近了是無法看到全貌的,也許見到的就是像石墻,石山一類的近景,最后,用一句話來講,大佛經歷了歷史,戰火的洗禮,也經歷了風吹,日曬,雨淋的澆筑,可以保存到如今的樣貌,四次“閉眼流淚”是很正常的吧,還是必須要以人類不理解的方式去猜測呢?。
2、唐朝唐德宗修建的樂山大佛,歷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先說一下民間津津樂道的樂山大佛“閉眼流淚”事件詳情,最近的一次是建國后,那是說的有鼻子有眼兒的,大概是六二年,由于四川遇上了百年難遇的三年連天的自然災害,被餓死的老百姓數十萬計,在樂山大佛前的三江匯水面上漂浮了很多難民的尸體,樂山大佛實在不忍看到這人間慘劇,在那一天他痛苦的閉上眼睛,默然淚零,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這都是人間牽強附會的段子而已,咱們先看一張有關于樂山大佛最早的老照片吧,這是1909年6月一個來自于法國的旅行家謝閣蘭拍攝的,此時的樂山大佛不但眼睛閉上了,而且五官也風化的十分模糊了,當時清政府正在對大佛進行修繕。
然而還沒等大佛修繕好,清政府已經在1911年的槍聲中倒臺了,這張照片是民國修繕后的樣子了,和現在的樣貌有所差別,大佛的臉上就有人們所說的淚痕,其實造成這樣因素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筆者實地探訪過這里,據當地人講最早以前大佛頭部這里是有木制的頂子的,可以給遮風擋雨,但是隨著改朝換代的動亂無人管理修繕,很早就已經腐爛掉了,大佛整個就暴露在外,這樣每次下雨大佛的面部總會被大雨沖刷,時間長了就被風化了。
3、樂山大佛4次閉眼,為什么一個石雕像也會有動作?
傳聞樂山大佛共四次“閉眼”,分別發生于1962年、1963年、1976年和2000年,而樂山大佛建成于803年,距今1200多年,早不閉眼晚不閉眼,為何建國后閉眼?答案很明顯,所謂眨眼只是人們一廂情愿,樂山大佛是一座自唐玄宗年代開始建設的大型佛教雕塑,依托于山體,處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由于水勢較急在此河段常發生事故,可能由于這個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宗教信仰,玄宗時代開始在造大佛像。
由于大佛工程量巨大,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建造時很多巖石脫落掉于江河內,無意中使河水流動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傳聞在樂山大佛建成后河段內的事故確實少了很多,也個樂山大佛增添了很多神奇的色彩,從古至今吸引著文人墨客、游人到訪參觀。
大佛的設計相當精巧,考慮到了雨水對大佛從沖刷,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千百年來保護著大佛,起到了防止雨水侵蝕保護大佛的作用,但畢竟千百年過去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大佛和建成時的已經相當不同,其實大佛是彩色的,先雕刻出外形,然后在相應的地方涂布相應的顏色,發髻自然是黑色、嘴唇是紅色,當然眼睛仁也是黑色,造就了大佛慈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