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死的最慘的十大人物有。其中對福王朱常洵的死有這樣的記載,86年孟津縣出土的福王朱常洵壙志,應該對他的死起到一個真實的驗證作用,洛陽歷史上還發生了許多大事,請留言,翻閱資料,發現洛陽歷史上確實發生過很多大事,之所以有被煮成湯的傳言,李獻奇、張欽波在《明福王朱常洵壙志》中指出是因為“幾百年來,站在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立場上的文人,在福王尸體的去向上大做文章,大肆污蔑攻擊起義軍”的緣故。
1、歷史上的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原名李鴻基,驛卒出身,崇禎二年(1629年)參加張存孟起義軍。后來,他輾轉投入高迎祥麾下,隨著義軍不斷壯大,作戰勇猛的李自成被稱為闖將,崇禎九年,他被推為闖王,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農民軍攻入北京城,一舉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不久,山海關一片石(地名)之戰,大順軍遭吳三桂關寧鐵騎和清軍的聯手夾擊,慘敗而回,李自成匆匆在明宮武英殿內舉行即位典禮,隨即放火焚燒宮殿并倉惶撤出只待了短短42天的北京城,
之后,面對清軍與吳三桂部的追剿,李自成數戰數敗,被迫轉戰南北,并于1645年行軍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他率20騎入山偵察地形(亦有打糧之說),突遭鄉民襲擊,李自成從此失聯,不知所終。一直到今天,關于李自成的迷蹤和死因仍無確切說法,綜合各類記載和傳聞,大致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死于九宮山說”和“禪隱夾山寺說”。
據《明史》和《小腆紀年》以及《南疆逸史》等文獻記載,李自成率大順殘軍抵達湖北九宮山時,見闖王大勢已去,隊伍逐漸散去,自成本人領20騎進山,被鄉民程九百、金一柏等人用鐵鋤擊斃,同治年間的《通山縣志》對此也有記載。但“九宮山罹難說”也有兩點可疑之處,首先是清英親王阿濟格在奏報中說闖王遺骸“尸朽莫辨”,其次是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在給唐王的奏報中說“職在九宮山已將李自成斬首,但親兵將首級不慎丟失”,
從他兩人呈上的奏報可以看出,事發時他倆均未在場,也沒親自驗看過闖王遺骸真偽,所以語氣寫的含混莫名,或許是從部下嘴里聽來的消息。民國學者申悅廬最先質疑闖王“九宮山死難說”,他認為李自成兵敗后并未死于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某,他本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老死于湖南石門縣夾山靈泉寺,如此離奇詭異的說法,真的能信嗎?申悅廬這個推斷主要依據是清順治時期醴州知州何璘所作《書李自成后傳》之闡述,何璘在經過實地考察,仔細詢問當地老人以及寺僧后,認為李自成并未死在九宮山,而是制造假象,迷惑并擺脫清軍以及南明政府軍的追擊。
在從湖北公安逃到湖南澧州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大順軍將士見闖王再難成事,于是紛紛另謀出路,到安福縣(今石門)境內時,李自成甩開十余名親隨,單獨一人來到夾山靈泉寺剃度出家,他就是夾山寺的祖師“奉天玉大和尚”。李自成曾自稱“奉天倡義大元帥”,“奉天玉”暗含“奉天王”之意,“奉天”,一個老僧,要那么大的法號作甚?夾山寺內還收藏有奉天玉大和尚的畫像,但其人雙目炯炯,和《明史》記載的李自成“眇一目”即瞎了一只眼的形象有所不符。
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章太炎(炳麟)贊同“九宮山遇難說”,為證明自己的論斷,他親自來到石門夾山寺進行實地考察,他在寺里住了半月,考察到李自成歸隱期間曾作《梅花百韻》來贊賞寒梅的品格,他搜集到其中5首,經考證后斷為“托名偽作”,并以此作為駁斥“闖王出家夾山寺”之說最具權威性的有力證據。李自成究竟是死于九宮山還是禪隱夾山寺,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
2、福王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
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陽,明神宗朱翊鈞第三子福王朱常洵被起義軍殺死(沒有煮食),享年五十六歲。傳說福王是被李自成煮食而死的,并且野史中把這一過程描述的繪聲繪色:福王被起義軍生擒活捉后,因貪生怕死不斷求饒,李自成坐于大殿之上,親自審問朱常洵,斥責他“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然后砍下福王的頭顱,剩下的尸體也充分利用,“自成兵灼王血,雜鹿醢嘗之,名曰福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