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江西填湖廣時期,估計有將近一半人口遷出。明朝人口峰值不能受到清朝”人口爆炸“這個前提影響,再去倒推,得出明朝人口要大幅度低于清初人口的結論,關于明朝人口問題,學術界絕大多數專家贊成何炳棣的觀點,即明朝峰值人口估計約為1.5億,根據多種考究方法得出那么一個結論,就是明朝時期江西人口或許已經接近4000萬,甚至可能超過現在江西人口(今江西人口為4600萬)。
1、有人說明朝末期有人口一億五千萬,到康熙時人口只有兩千多萬了,這個是真的嗎?為什么?
應該說,清軍的屠殺還是極為慘烈的,比如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這是是清軍在征伐南明的過程中最為慘絕人寰的兩次大屠殺,兩地死于屠刀之下的民眾超過百萬人。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和東北后金與明朝作戰,人員傷亡巨大,張獻忠在四川建立政權失敗之時,幾乎屠殺全川人口,直到“湖廣填四川”一百多年后才恢復過來。當時出現了太陽黑子的異常活動,幾十年的小冰河時期,氣候極端反常,甚至連廣州都出現過下雪的情況,
2、請問明朝時真的有4億人嗎?
謝邀!明朝應該沒有4億人,但人口突破2億大關是毫無疑義的。關于明朝人口問題,學術界絕大多數專家贊成何炳棣的觀點,即明朝峰值人口估計約為1.5億,但以葛劍雄、曹樹基為代表的少數專家,在此基礎上又綜合各種因素加以仔細考究,認為何炳棣等或受清朝”人口爆炸“前提影響,仍低估了明朝實際人口,作出了2.05億人口的估算。
經本人詳讀各專家的研究史料后,偏向于后者,即明朝峰值人口(以1600年,即萬歷二十八年為基準)是突破2億,甚至還要多些!避開線性陷阱,明初人口至少有7300萬首先,探討這個話題,很容易掉落一個陷阱,那就是以線性思維看問題,以現有的人口作為最高峰值,歷史上都是線性增長。其實不然,歷史發展并不是線性增長,而是一個波動過程,
所以,明朝人口峰值不能受到清朝”人口爆炸“這個前提影響,再去倒推,得出明朝人口要大幅度低于清初人口的結論。若是如此,明朝人口估算定然被有意壓減,實際上應該采取科學的研究方式去論證,才能得出接近歷史真相的結果,葛劍雄、曹樹基通過《明實錄》、地方志等大量史料考究認定隱漏戶問題,修正了洪武年間的人口基數。從其所著《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來看,明初民、軍戶兩項合計為7124萬,
此外,明初還有其他不列入民戶統計的對象,如僧道戶、樂戶、匠戶、灶戶等,但這些戶的數量不會很大,所以估計明初的實際人口(不含其疆域之外及疆域之內始終未列入統計的少數民族人口)至少有7300萬。年平均增長率5‰,預估峰值人口破2億有了比較準確的人口基數,才有可能對明代后期即十六世紀末的實際人口總數作出新的估計,首先要確定的是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間人口的增長率,
葛劍雄、曹樹基采取了三個考究方法,第一是中國歷史上其他階段比較可靠的長期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第二是臺灣學者劉翠溶利用族譜對明清時期家族人口的研究成果,第三是明朝人對當時人口現象的大量描述,無不說明當時當地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歷史上的最高點。尤其是第三點,不僅是明朝人有很多記錄,外國傳教士也留下了不少見證,
這類記載不勝枚舉,如何炳棣已經在他的書中引述了謝肇俐的《五雜姐》中的說法。我們還可以舉出明代著名的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廣志繹》,中的一些記錄,如:杭(州)城北湖州市,南浙江驟,咸延裹十里,井屋鱗次,煙火數十萬家,非獨城中居民也,江、浙、閩三處,人稠地狹,總之不足以當中原之一省,故身不有技則口不糊,足不出外則技不售。
惟江右(今江西省尤甚,……故作客莫如江右,而江右又莫如撫州,余備兵瀾滄·視云南全省,撫人居什之五六,初猶以為商販,止城市也。這些記載盡管沒有定量分析,但足以說明,至少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人口已經相當稠密,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人口外遷,以至遠達云南、緬甸,既然連北方也有3.4‰,以上的年平均增長率,很難想象,南方這些省在萬歷中期以前的人口增長率不會比此數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