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洛陽紙貴”,誰知鬧到“長安扇貴”。“自古以來,詩人唱和,贈友明志,常有洛陽紙貴之洛陽紙貴是成語,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清·李汝珍洛陽紙貴(2張)《鏡花緣》第七十七回)◎《孽海花》第二回,非不洛陽紙貴,名震一時,總嫌帶著江湖氣。
1、為什么說“洛陽紙貴”,有什么典故嗎?
洛陽紙貴是成語,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說得是西晉左思的作品《三都賦》寫的好,都城洛陽的紙張,因大家爭相傳抄《三都賦》而供不應求,物以稀為貴,抬高了紙的價格!后世用來比喻作品為世人看重和欣賞,風糜一時,流傳很廣,左思是晉代文學家,從小淘氣不喜歡讀書,父親左雍經常擔憂并為此生氣。
有一天,左雍與朋友們閑聊,朋友恭維他有一個聰明的兒子;左雍則長吁短嘆:說左思:“他讀書不如我,將來沒有多大的出息,”露出惆悵與失望的神色。小左思無意看到了這一幕,很難過,明白了只有好好念書將來才有作為;就暗下決心,要刻苦學習,于是憤發努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讀書,積累知識;成人后,學識淵博,文章也出彩;他曾用一年時間寫了《齊都賦》,展示了自己的才華,為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
小有名氣后,他以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蜀、吳京城的風土習俗,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了《三都賦》;寫作期間:他苦心孤詣,精心撰寫,甚至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個春秋,終于寫成了文學巨著《三都賦》,《三都賦》問世后,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甚至把它與歷史名篇、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提并論!喜愛《三都賦》的人爭相抄閱,因作品受歡迎程度高,有口皆碑,一時之間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呈現供不應求之勢,使得全城的紙張的價格大幅度上升。
2、“洛陽紙貴”說的是什么?和洛陽有什么關系?
成語資料出處:《晉書·文苑·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釋義:比喻作品有價值,廣為流傳。洛陽紙貴,我國古代成語,原指洛陽之紙,一時求多于供,貨缺而貴,比喻文章寫得好,風行一時。近義:有口皆碑、交口稱譽、有目共賞,[1]反義:敬而遠之、棄之敝屣、無人問津示例:◎人說“洛陽紙貴”,誰知鬧到“長安扇貴”。
此時畫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清·李汝珍洛陽紙貴(2張)《鏡花緣》第七十七回)◎《孽海花》第二回:非不洛陽紙貴,名震一時,總嫌帶著江湖氣。◎宋之問《范陽王挽詞二首》之一:“洛陽今紙貴,猶寫太沖詞,”◎元稹《和王侍郎觀放榜后相賀》:“都中紙貴流傳后,海外金填姓字時。”◎清柯巖《奇異的書簡》:“自古以來,詩人唱和,贈友明志,常有洛陽紙貴之說,
”◎《昆侖》甫一問世,便洛陽紙貴,鳳歌被“鳳迷”們尊稱為“鳳大”。歷史典故左思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后悔生了這個兒子。他父親請人教他書法、彈琴,成績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西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
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大量的書、資料、堆滿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里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