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象征元朝行省制度意義,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它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明清以及后來政治制度有深遠影響,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一直保留至今天行省制度的簡介:什么叫行省制制度,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三、結構不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結構為中央、行省、府縣,行省和腹里由中書省直轄。
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蒙古族在大蒙古國時期,燕京、別失八里、阿母河三斷事官及歸降的金朝官吏、軍閥等,也稱為行尚書省或行省。不過,這些都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設置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它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明清以及后來政治制度有深遠影響,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一直保留至今天
一、起源不同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在明清兩朝得到發展。郡縣制: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二、作用不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作用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鞏固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郡縣制:郡縣制有利于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解除了地方分封割據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是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結構不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結構為中央、行省、府縣,行省和腹里由中書省直轄。郡縣制:郡縣制的結構為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四、特點不同行省制度: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郡縣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象征
4、什么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省最早是臨時性的派出機構,遇某處有事,中書省派員至該地行使中書省的職,事情結束,行省也隨之取消,到了忽必烈滅南宋后,行省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古代銅器至元二十七年(1290),元政府在全國范圍內設置十個行省,它們是: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等地由中書省直轄,稱為“腹里”之地。行省在元代的統治體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具體來講,它的職能是“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