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會說武漢話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今天的武漢不是以往的武漢了,已成大武漢了。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這不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漢賺錢也就行了,曾經在武漢呆過一段時間,經歷了武漢復興初期(主要體現在大規模城建導致武漢成為全國最大的工地,武漢到處庸堵,灰塵漫天,環境差),而后便離開了武漢,印象中的武漢仍然停留在十年前。
1、有人說鄂州要劃給武漢,你怎么看?
鄂州要劃給武漢只是時間的問題,猜測按如下方案劃轉1.撤銷鄂州市建制,將鄂州市原下轄的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整體劃轉至武漢市,明確為武漢市的遠城區,原區劃范圍及名稱保持不變;2.原鄂州市葛店開發區整體劃歸至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原鄂州梁子湖區的梧桐新區、鄂州的華容區的三江港新區、華容區的紅蓮湖新區劃轉至華容區統一管理;3.原武漢市江夏區環梁子湖區域的三個鎮劃轉至梁子湖區;原湖北省水產辦下屬的梁子湖水產管理局劃轉至梁子湖區代為管理;4.將劃入武漢市的原屬鄂州市的三個行政區行政機構升格為副市級(副廳級),將原鄂州市J場項目與武漢天河機場合并,新組建武漢市航空空港都市區管理委員會(副廳級),行政辦公地點擬選址在武漢市東西湖區吳家山與武漢市黃陂區之間。
2、為什么有些人一邊說武漢各種不好詆毀武漢,一邊又在武漢買房落戶涌入武漢呢?
我來說一下,其實批評武漢的人主要有三種人:1,生活在長沙、西安、鄭州等與武漢差不多的二線城市,當別人把這些城市拿出來與武漢對比時,基于自己對家鄉的熱愛開始怒懟武漢,2,曾經在武漢呆過一段時間,經歷了武漢復興初期(主要體現在大規模城建導致武漢成為全國最大的工地,武漢到處庸堵,灰塵漫天,環境差),而后便離開了武漢,印象中的武漢仍然停留在十年前。
同時卻目睹了其他城市的非速發展,兩者有了對比。3,曾經在武漢受到過傷害,包括經商失敗、感情受挫,求學失利,導致其內心對武漢形成某種抵致!以上幾點也可用于其他城市,影響這類的因素主要是信息差異,情感差異導致對客觀事務的誤判,大武漢的復興之路走得并不完美,但武漢確實是在日新月異,多給點時間與耐它會走得更遠更好!。
3、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這是為什么?
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這不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漢賺錢也就行了,標準的武漢話還要數老年一代人。現在不會說武漢話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今天的武漢不是以往的武漢了,已成大武漢了,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小巷到大街,從菜場到商場及各層面都是用普通話交流融合。四面八方的人在武漢創業,生根開花結果,顯然離不開普通話,
4、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5、為什么有人說四川話和武漢話很像?
我是四川人,第一次坐火車去上海,我在武漢轉車,在候車室里,以及上車后的車廂里,我就像見到了家鄉人一樣的感覺,因為說著差不多的話,只是音調方面有些不一樣而已,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四川話不僅僅是云南貴州和重慶人說,湖北武漢人也說。【01】湖廣填四川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后與清朝抗衡,張獻忠在四川成都殺了些人,清軍入川時又殺了不少蜀地本地人,其原因大概是寧肯錯殺一千,也不肯放過一人吧,以為所有蜀人都是張獻忠的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