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中國的超級雜交水稻已經達到了每畝900公斤。91年版的《中國雜交水稻的發展》一書列出了23個雜交水稻組合,第一代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是“汕優63”,這是謝華安院士培育的;當時因為其他各種雜交水稻組合都存在各種問題,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雜交水稻被各省封存,直到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出現,雜交水稻才開始全國范圍大面積推廣。
1、雜交水稻以前畝產多少?雜交水稻比以前水稻畝產多了多少?
對于您的這個問題,我不邀自答!在我的印象中,七十年代中期,我所處的湘南地區,常規水稻種植雙季稻,產量高的,年畝產在四百公斤左右,當然,也受限于當時,我國的農業化工水平局限,化肥普及率不高,種田耕地,以農家肥為主,硫酸銨,才剛開始使用,缺點是施肥不均,容易燒壞禾苗,后來,各地開始建設氮肥廠,生產碳酸氫銨,同樣,使用不當,也易揮發和燒苗,更大的問題在于,氮磷鉀營養成分不均勻,禾苗好看,空殼率高!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們當地開始試種袁老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威優6號,作為晚稻種植,若作為早稻種植,由于生育期在一百二十天以上,只能種一季,作中稻種植,當時實行集體化,種二季都吃不飽肚子,絕對不允許種植一季,傳統的高寒山區,種一季的除外。
在同等的耕作條件和水肥條件下,作為晚稻種植的威優6號雜交水稻品種,與當時的常規水稻品種相比,產量幾乎翻番,即畝產量400公斤右,第一代雜交水稻的缺點是三系法制種,制種產量不高,費工費時,隨著科技進步,這些缺點都被克服!七九年春天,我即將高中畢業,我們生產隊,被分為三個戰斗小組,說白了,就是變相承包。當時,由于我家所在的戰斗小組,浸谷育早稻秧時,燒苗爛秧,有五分之三的早稻田缺秧,面臨嚴重減產的風險!當時,組長找到我這個即將高中畢業的所謂文化人討主意,我當時的想法是,二四得八,不如一九得九,人家二季收獲八百斤,不如種一季雜交中稻威優6號,畝產九百斤,不僅省工省時,產量還高!由于我們組正在公社的眼皮子底下,組長擔心會挨剋,
然而,己經錯過了早稻插秧季節,也只能如此!一九得九的話傳出去以后,隊里其它二個組等著看我們的笑話,還笑話組長,讓我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耍了!好了組長也比我大不了十來歲,是個文盲,我育的那部分早稻秧,他相當滿意,對我的話,也是言聽計從!自從我們組里二十多畝的稻田,插了一季中稻之后,我們把二季稻的肥料用在一季稻上,人工還省了不少,禾苗長得差不多有一人那么高,站在公社高處,那一片禾苗與眾不同,弄得公社干部,隔三差五地組織去看。
其它二個組,也不淡定了,還酸酸地說,看最后結果,秋收之后,我們組里的一季中稻,畝產有一千二百多斤,而其他二個組的雙季稻,也不過九百多斤,但是,我們的用工省了不少,其他開支也節約了不少。年終結算,我家里破天荒地分了十來擔稻谷,也是自這年開始,解決了餓肚子的問題!也許有些人看到這篇文章之后,以為我在吹牛,一個十幾歲的人,能讓組長聽我的話?我當時的奧妙在于,我們高中二年,其中有門課程是農業基礎知識,加上家住公社門口,有正事無亊,跑到公社辦公室去看巜湖南農業科技周報》,八三年,我率先把熬潲喂豬,改為生喂飼料,一次性喂了八頭豬,也轟動了鄉鄰!總之,無論如何,我們今天能吃飽喝足,一是感恩前輩打下江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和平環境,
2、中國的雜交水稻畝產1000多千克,但在生活中多數吃粳米,那么雜交水稻干什么用了?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畝產一千多公斤只是一個試驗品種,但并沒有廣泛種植,“雖然袁隆平院士選擇的超級雜交中期在云南等地創造了每畝1200多公斤的歷史記錄,但在湖南主產區,大面積的示范種植部分每畝沖刺900公斤。這意味著中國的超級雜交水稻已經達到了每畝900公斤,”現在南方普遍種植的各種雜優水稻,就是雜交水稻,普通稻田畝產也就1000斤左右。
秈米由秈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根據秈米的收獲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兩種。粳米由粳性非糯性型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根據粳米的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兩種,雜交稻只是育種技術,粳米和秈米都有雜交品種,不要以為雜交水稻就是秈米,題主應該是北方人,在北方的確是以東北大米為代表的粳米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