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陜西人不僅能聽懂河南話,而且也能說一口標準的河南話。感謝邀請,首先我們把河南話理解為近代以來河南人說的方言,那么從這個角度出發在河南以外,我所知道的有兩個地方的說河南話,站在個人的角度,我認為開封話最能代表河南話,那時候的關中話與今天的陜西話之間也千差萬別。
1、有哪些河南以外的地區也說河南話?
感謝邀請,首先我們把河南話理解為近代以來河南人說的方言,那么從這個角度出發在河南以外,我所知道的有兩個地方的說河南話。一、陜西寶雞市,2014年我在浙江碰見一個寶雞的,他知道我是河南的,跟我聊天也是用河南話,毫無違和感,后來才知道他是寶雞的,是民國河南的移民。其實這段歷史也被大多數河南人所熟知,就是1938年花園口決堤和1942年河南饑荒大量災民逃亡陜西,而當時的隴海鐵路也只能通到寶雞,現在的寶雞也有“小河南”之稱,
二、浙江湖州長興縣。在長興縣河南籍后裔達20多萬,主要是信陽羅山和光山一帶的人遷過去的,占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也說河南話,但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已經形成了一些獨特的風格,據說羅山人是在太平天國時期飽受戰亂,當然長興水草豐美到因戰爭人口急劇減少,于是羅山人便在這里定居生活,至今長興和羅山、光山還有一些尋親活動。
2、為什么有些西安人說河南話?是從什么朝代開始的呢?
這里首先要說點兒有關我們漢語的基本發展歷程吧,早遙遠的夏朝,連文字材料都沒有,我們當然也沒有辦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語言了!進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就在今天黃河中下游地區,在當時自然就以安陽為中心的這一帶地區的方言為主。當然,當時人們的語言和今天安陽話之間肯定是不同的,這毫無疑問。西周的建立者周人,來自關中平原,他們原來和商人之間的言語并不相同,
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曾經頒布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誥》。《大誥》素稱難讀,后來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這是因為周公是在用當時的關中方言來發表文告,當然,那時候的關中話與今天的陜西話之間也千差萬別。雖然,西周時期天子在宗周鎬京,但作為西周王朝的重心卻在東方,為此西周王朝還在東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
周人的語言是在關中方言的基礎之上向中原地區靠攏。平王東遷以后,春秋戰國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時期在王城(洛陽市西工區),戰國時期在成周(今天洛陽城東,白馬寺的東邊),天子肯定也將一些關中方言帶到了中原,最終與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結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當時的標準語言,通行于整個華夏地區,而在春秋以后關中地區就歸秦國所有。
秦國人驅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發展過程中,大量的戎人進入到關中,融合進秦人之中,相應地,秦人的語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語成分。在戰國時期,東方各國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當成蠻夷,我想秦人和東方人言語的不同也是導致秦人被歧視的一個原因,春秋戰國的五六百年,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非常重要。華夏族第一次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群體,
這五六百年間,洛陽始終是天下的中心。雖然周王室威權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縮在洛陽周圍很小的區域之內,但是洛陽城畢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征性。以洛陽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為華夏族的通行語言,就連孔子在來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的時候,也學會了雅言,孔子后來教書的時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到了秦始皇的時代里,秦始皇本人未必是說關中方言的,雖然整個秦國肯定是以關中語言為主的。我們要知道秦始皇本人小時候是在趙國長大的八九歲才回到了咸陽,不過,最終秦國完成了對天下的統一,秦人的語言雖然和雅言不同,和很多地區都不同,但這會兒的秦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把關中話大聲地講出來了,可惜好景不長,秦始皇去世后,秦王朝轟然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