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古代中國的中原核心區域,無危可守,為四戰之地。楚國是南部分界線,勢力范圍主要是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江蘇、廣西、廣東,魏國作為戰國首霸,都城在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即便是今天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黃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此,而后歷朝歷代一直是大郡,長期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
1、古代各分封國是現在哪里?
題目太大,且并沒有設定年代。我們以最具代表性的戰國七雄為例,簡單說一下他們的分布,齊楚燕韓趙魏秦,其中韓趙魏被稱為三晉,原本是老牌強國晉國分裂而來。韓國初期建都陽翟,滅亡鄭國以后遷都新鄭,主要是現在河南、山西。趙國都城邯鄲,其勢力范圍較為寬廣,在今天河北、內蒙古、山西一代,魏國作為戰國首霸,都城在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即便是今天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最強勢的時候甚至打的秦國不敢動彈,史稱魏霸西河,勢力范圍包含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的相當一大部分。剩下四國基本就是東西南北分界線,齊國是周王朝東部分界線,都城在臨淄,勢力范圍大致為山東、河北兩地。秦國為西部分界線,都城咸陽,勢力范圍主要是今天陜西、四川、重慶、甘肅,楚國是南部分界線,勢力范圍主要是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江蘇、廣西、廣東。
2、古代所說的鄭國是現在的河南嗎?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鄭國,咋一看還以為是戰國時期的韓國水利家。戰國確實有一個叫鄭國的間諜,去秦國說服秦王舉國之力修渠,幻想以此拖住秦國東進的步伐,沒想到秦國因為渠成而富強,卒并六國,這條渠的名字,就叫鄭國渠。鄭國也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諸侯國的國名,國君為姬姓,歷史上的鄭國一開始并不在河南,而是在陜西省,周平王東遷,東周時代來臨,王朝的都城也由陜西西安遷到了河南洛陽,姬姓的鄭國國軍鄭武公也隨著平王遷到了河南省,來到了今天河南省鄭州市的滎陽市。
短暫停留后,又遷到了今天河南省鄭州市的新鄭市,這給今人留下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后來韓國滅鄭國,也在此建都),鄭莊公在位時鄭國國力達到鼎盛時期,為春秋初期一強國。但和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王一樣,強勢的諸侯王去世后國家很容易陷入內亂并衰落,鄭國在楚國、晉國、齊國等國家面前,一代不如一代,
3、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鄴都是哪里?
謝邀。鄴都;古地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都。楚人有將都城命名為鄴的習慣,由于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邑曾幾經遷徙,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楚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為“鄴都”,因為城在紀山的南邊,也稱“紀郢”。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的注釋中始將鄴都改稱“紀南城”,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鄴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取克鄴都,前后共400多年,楚國共有20代國王在此建都。
4、九州是哪九州,現在都屬于哪些地區?
作者:知北游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今天這篇稿子來自于我的好友知北游,一、先秦古書關于九州的記載大禹治水的傳說中,最著名的是說他畫定了“九州”,這類的說辭,在先秦古書里就有不少,如:《山海經·海內經》:“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書序·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左傳·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墨子·尚賢上》:“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莊子·天下》:“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叔夷鐘、镈銘文:“虩虩成唐,有嚴在帝所,溥受天命,翦伐夏司,敗厥靈師,伊小臣唯輔,咸有九州,處禹之堵。”至于秦漢以后的就更多了去了,不再具引,
二、九州到底是什么?關于“九州”的問題,顧頡剛先生在《州與岳的演變》一文中可算是論述得非常詳細了,如果大家對九州、五岳的話題感興趣,建議大家找來顧先生的這篇文章讀讀,一定大有收獲。顧先生指出:“春秋時有九州說,我們已不否認,但我們敢說,那時人只有這一個虛浮的觀念而已,決沒有九個州的具體的地位和名稱,九個州的具體的地位和名稱乃是戰國時人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