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南湖北的分界線是洞庭湖其實是不準確的。河北與河南、湖北與湖南、山西與山東都是一字之差,那么他們的分界線肯定是與河、山、湖是分不開的,下面我們具體看下分界線到底是什么,湖南和湖北兩省的劃分習慣上是以洞庭湖為界,洞庭湖以南為湖南,洞庭湖以北為湖北,湖北在洞庭湖的北邊,湖南在洞庭湖的南邊。
1、為何清朝要把湖廣行省劃分為湖南和湖北?
現在湖南、湖北經常為一些事情“打架”,但往上追溯300多年,湖南、湖北其實是一個省,叫湖廣省,只是到了康熙年間才被劃分為湖南、湖北兩個省,本是同根生啊!元朝時的湖廣行省元朝以前的宋朝,地方行政區劃是路、州、縣三級,沒有省的說法,元朝別出心裁,在地方上設置“行省”,也是今天“省”的雛形,就包括湖廣行省。
當時的“湖廣行省”面積大得很,包括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廣西三省的全部,以及廣東、貴州兩省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湖廣是名符其實的湖廣,既包括兩湖,也包括廣西、廣東(部分)。明朝的湖廣布政使司到了明朝,地方行政區劃不叫行省,而是叫承宣布政使司,但仍然保留“湖廣”的稱呼,設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只是管轄區域大幅縮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兩省,貴州、廣東、廣西都有了單獨的承宣布政使司,不再隸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的湖廣總督清軍入關后,逐漸統一全國,但在統一過程中,遭遇到明朝殘余勢力頑強抵抗,為瓦解漢人抵抗意識,加強對地方控制,清朝采取了諸如屠城、“留發不留頭”、文字獄等極端措施,另外把一些大省進行分割,分而治之。湖廣省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省,這個省地大物博,土地肥沃,地形復雜,民風剽悍,一旦被反清復明勢力占據,打起游擊戰,清軍很難進剿,于是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把湖廣行省一分為二,分為湖廣左布政使、湖廣右布政使,并在3年后改名湖北、湖南,各設巡撫一名,分而治之,
2、河南、河北與山東、山西、以及湖南、湖北分別以什么為界?
河北與河南、湖北與湖南、山西與山東都是一字之差,那么他們的分界線肯定是與河、山、湖是分不開的,下面我們具體看下分界線到底是什么?一、河北河南的真實分界線是漳河,而非黃河。河北與河南在傳統觀念里是以黃河為分界線的,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方便管理天下,所以將天下劃分為十個道,其中,就包含了河南道、河北道。
就河北道來說,因為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包含了今河北省及其周邊地區,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河南道來說,則因為地處黃河之南而得名,其范圍同樣沒有局限于今河南省一帶。實際上,漳河才是河北、河南的省分界線,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長約400余公里,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二、山西山東真實是不挨邊的,歷史以太行山為分界線,
現在的真實地理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山西和山東其實是不挨邊的,中間隔著一個河北省,那么山西、山東是怎么來的呢?這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時期分為10省,河北、山西、山東是元朝的中心,沒有成為單獨的省份。但了明朝,設置了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的一部分,山東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東省、河北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
而這時候,山西、山東大致就是以大行山為分界線的,所以沒有什么問題。三、湖南湖北的分界線是洞庭湖其實是不準確的,湖南和湖北兩省的劃分習慣上是以洞庭湖為界,洞庭湖以南為湖南,洞庭湖以北為湖北,湖北在洞庭湖的北邊,湖南在洞庭湖的南邊。但是兩省的實際邊界線很長,在東部有一段是以長江為界,而邊界的中西部則大都是陸地邊界,
3、湖南人和湖北人怎么區分?
我本人是湖南人,我來談談湖北人和湖南人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湖南和湖北同屬一個楚,同飲一江水,同在一湖旁,互相稱兄弟、半個老鄉,都屬于楚文化的分支,但其實彼此之間各方面差別都非常大,湖北人較圓滑,精明,會做生意,湖南人性格剛強,固執比較自大,說得不好聽就是有點夾生,但性耿直,就算打不過也要打,有狠勁,吃得苦,霸得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