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陽”,過了差不多一百七十年,諸葛亮鐵粉、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在承認前史記述南郡、南陽郡以漢水為界的同時,突然又說諸葛亮的家安在”南陽之鄧縣”(漢水北岸),在”襄陽城西二十里”(漢水南岸),名字叫做“”隆中”——明顯自相矛盾了,習鑿齒筆下的”隆中”如何落地。
1、諸葛亮南陽襄陽之爭到底有沒有必要?
這個問題不是問題,因為,為平息兩地糾紛,中科院歷史研究所于1992年1996年兩次組織包括兩地歷史學家在內的170余名歷史專家,進行辯論,一致認定,襄陽隆中為躬耕地,南陽臥龍崗為紀念地。次日,中央電視臺也向全國播出,此后數年,襄陽南陽再無糾紛,近幾年,由于手機網絡興起,南陽作家群風云再起,希望依靠無知百姓同情,能夠翻案。
2、南陽襄陽諸葛亮之爭結論辦法是什么?
很簡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自述是第一手史料,后人再怎樣畫蛇添足、附鑿或“號曰”都不好使,東漢末“南陽(南陽郡)”在哪里?①治所在宛城/宛縣(漢宛城遺址在今南陽市宛城區);②治域涵蓋37縣,“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后漢書.志》記載的東漢南陽郡郡治(宛城)位置及郡域(轄區)南陽臥龍崗在宛城西七里(宛縣境內),襄陽“古隆中”在漢水南岸,
3、諸葛亮躬耕地有襄陽南陽之爭,為什么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則沒有?
三國時,只有南陽郡沒有南陽縣。南陽郡做為一級行政機構治所設在宛城縣而已,所轄鄧縣、宛城縣等37縣統稱為南陽,故出師表所述“躬耕于南陽”那是說躬耕于南陽郡鄧縣隆中,跟當時的宛城縣根本沾不上邊。有人每天沒事就叫嚷說:躬耕于南陽那就是咱現在南陽的,這是一種強盜邏輯,國人、專家也不會答應的,現在的南陽市由來:宛縣—宛城縣—南陽縣—南陽地區—南陽市。
4、襄陽和南陽之爭早已定論,為什么還要爭?
諸葛亮《出師表》講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兩漢南郡、南陽郡以漢水為界(東晉襄陽民史家習鑿齒:”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歷代典籍文獻可印證此為信史),臥龍崗在南陽郡郡城宛城(習鑿齒稱之為”南陽城”)西門外七里處,臥龍崗”南陽諸葛廬”(唐劉禹錫語)存世近1800年,是名實相符的諸葛躬耕地。
南陽臥龍崗歷史上被稱為隆中,明葉桂章《武侯記》:“嘉靖乙酉歲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陽,暇日得拜武候祠于臥龍崗,崗在郡西南可十里許,叢竹蕭蕭,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襄陽古隆中的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紀念性園林景觀”隆中十景”,1893年(清光緒)更名”古隆中”并建造同名石牌坊,
南陽郡轄區涵蓋今襄陽市漢水以北區域,而今襄陽古隆中位于漢水南岸,漢代屬南郡地盤,明顯與諸葛亮”躬耕于南陽”無涉。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理圖集.東漢篇》兩郡劃界首版嚴格遵循了這一史實,但譚先生晚年站隊襄陽隆中,口頭推翻了這一劃界,并應襄陽之邀題詞,大意是說東漢南陽鄧縣跨過大漢江管了古隆中所在地,所以”躬耕于南陽”在襄陽隆中,著實不明覺厲。
為什么會有曠日持久的爭議,而且其中一方還幾近弄假成真?舉個例子:上世紀某時段韓國人搞了個”峴山申遺”,把湖北襄陽的地名、地標,如峴山、鹿門寺、太平僑、夫人城、墮淚碑等一股腦兒打包進去(甚至李白《襄陽歌》也做為韓國國粹《李朝十二歌》之一傳唱至今),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韓國江原道有個襄陽郡,據傳為南宋襄陽生券軍后代繁衍之地,這些僑置自生券軍故土中國襄陽的地名、地標,至今已在韓國存在數百年,變成當地歷史的一部分。
這好比自家祖傳配方被人換個名字申請專利后聲名鵲起,原創者只能一聲嘆息,躬耕地爭議與此異曲同工。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陽”,過了差不多一百七十年,諸葛亮鐵粉、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在承認前史記述南郡、南陽郡以漢水為界的同時,突然又說諸葛亮的家安在”南陽之鄧縣”(漢水北岸),在”襄陽城西二十里”(漢水南岸),名字叫做“”隆中”——明顯自相矛盾了,習鑿齒筆下的”隆中”如何落地?活脫脫一處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