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這充分說明黃河在東漢時期就已經變黃了,但東漢時絕不是黃河變黃的初始時期,關于黃河變黃的具體時間當前有兩種分析,分別是地理學以及歷史學。古代的古人也在關注考察過黃河之水究竟變黃在什么地方,千百年來,做為黃河上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流行著一句關于黃河水清濁之分的諺語。
1、黃河是什么時候變黃的?
黃河最初的名字并不帶“黃”字,而只有一個字就叫“河”,以“黃河”二字出現在文獻中的時間,大約是從東漢時期開始,《漢書·溝洫志》中寫道:“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這充分說明黃河在東漢時期就已經變黃了,但東漢時絕不是黃河變黃的初始時期,關于黃河變黃的具體時間當前有兩種分析,分別是地理學以及歷史學。
從地理學上分析,黃河變黃的時間至少是在1萬年前,依據是黃土高原的地質演變過程,根據地質分析,當前的黃土高原在2000萬年前還是一片湖泊,范圍從青海一直到河南,當時地球上的狂風很常見,風力作用下不斷將湖泊周圍泥沙帶進這個大湖,這為后期黃土高原土層積累打下了基礎。后來因為印度板塊不斷擠壓歐亞大陸板塊,所以大約在1500萬年前,黃土高原開始隆起,湖泊面積逐漸縮小,再后來經過了700萬年的隆起過程,在距今約800萬年的時候,黃土高原正式具備了雛形,再往后我們就比較清楚了,西部狂風持續向黃土高原輸送泥沙,這說明黃土高原在800萬年前就已經沙土云集了,
再看黃河,古黃河最早形成于大約115萬年前,只不過當時還不是海洋水系,真正發育為東西走向大河,并匯入海洋的時間大約是距今10萬年--1萬年,當時的黃河就已經開始流經黃土高原了,所以那個時期黃河的水肯定也是渾濁的,畢竟黃土高原形成之初就缺乏有效植被覆蓋,河流經過之時肯定會帶走泥沙,因此保守估算,早在1萬年前黃河就已經變黃了,但開始的渾濁程度并沒有后期那么明顯。
而從歷史學上分析,很多人則認為黃河是從先秦時期逐漸變黃的,依據是《詩經》中《國風·魏風》當中的一首魏國民歌,名字叫做《伐檀》,但這首民歌當中所描寫的河流并不一定是指黃河,民歌原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其中“河水清且漣猗”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河水清澈蕩起漣漪”,但全文并沒有明確說這條清河是哪一條河,當時的魏國疆域大概包含今晉南、豫北、陜東、冀南等區域,該區域內清河數不清,不能因為黃河寬,就認為該河流指的就是黃河。
2、黃河是從哪段流域開始變黃的?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在北方大地上蜿蜒流淌,雄渾壯闊,然而黃河又是一條聞名世界的富含泥沙的河流,對于黃河水泥沙含量之高,歷史上居住黃可岸邊的人們喜歡用一句名言來形容:“斗水升沙”。意指取十碗黃河渾濁水,澄清后就可取得滿滿一碗泥沙,這樣的泥沙與河水比例,以經足夠駭人聽聞了,黃河全程流域依地形,段落,生態,植被,巖土,氣候,水系等分布情況,黃河水的水質其實是大相徑庭的。
世人都知道黃河裏挾泥沙,渾濁泛黃為特色,所以歷史上這條大河才一直被人們稱作黃河,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喀拉巴顏山北麓,從黃河源頭到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這一段河道,得益于地勢平坦,植被良好,降水稀少穩定,支流岔水注入較少,人煙稀少,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等綜合因素影響等,黃河水在源頭附近的段落區域,水質是清澈干凈的。
即便夏秋季偶而下一陣暴雨,黃河水短時間內微黃,但也會很快自行調節恢復清澈透明度,黃河水經青海流向比鄰的青甘川交界處,也就是人們俗說的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黃河水在這塊青藏高原土地上徘徊繞了幾個圈,并沒有繼續在甘肅境內流淌,反而是又轉身折頭流回青海省境內。嚴格的講,黃河從發源地到上游水質清澈見底這一自然現象,確確實實維持到了青海貴德地區,
在黃河青海貴德段,黃河中流淌的河水依舊基本保持著青碧顏色,這和黃河中下游通常見的深褐黃色渾濁水體,明顯截然不同。其實古代的古人也在關注考察過黃河之水究竟變黃在什么地方,千百年來,做為黃河上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流行著一句關于黃河水清濁之分的諺語:“天下黃河貴德清”!由此可見,黃河水清濁之分界,經過現代人實地沿河科學踏勘,再加上古人長期觀察總結,黃河水究竟從哪一段流域開始變黃變渾濁的,大致上就有依據事實而定的結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