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提問是河北省的口音問題,而不只是邯鄲,我再大體說一下整個河北省的口音為什么不同。邯鄲很大一部分曾經就屬于河南省,我不太能聽出來邯鄲各區縣的口音差異,在我聽起來都是河南話,要說的是,河南話覆蓋面寬,除過上述邯鄲、邢臺外,魯西南、皖北、蘇北、鄂西北,其語言也基本屬于河南方言語片,這些地方都唱豫劇。
1、為什么別的地方的人,說話大多是一個口音,而河北人卻不一樣?
很正常,對于你們邯鄲我不太了解,相信邯鄲的小伙伴會給你滿意的解答。我們滄州各個縣市的口音也都不一樣,但是原因肯定和你們是一樣的,都是因為靠近某個主方言區,比如黃驊、青縣、滄縣的北部,離天津比較近,方言屬于天津話的次方言區,講話具有天津話的某些特點。而南部的鹽山、南皮、東光、吳橋與山東接壤,講話有濃濃的山東味,屬于山東話的次方言區,
而西部的任丘、河間、肅寧、獻縣講話卻是保定味,因為離保定比較近。因為你提問是河北省的口音問題,而不只是邯鄲,我再大體說一下整個河北省的口音為什么不同,河北省最有代表性的口音當屬保定話和唐山話。這兩者先視作河北話的基準,我不多做講解,先說說其他地區,承德作為當年皇室的后花園,很多滿清貴族移居至此,京腔逐漸取代了當地原有的口音,因此他們是講普通話的,甚至像灤平縣的普通話比北京話還要標準,是建國后我國普通話語音的采集地之一。
秦皇島受遼寧的影響,人們口音都帶有東北味,而張家口方言大致與山西話相似。說到廊坊,很多人都會想到三河燕郊,講話和北京別無二致,但是離北京近的地方畢竟只有一小部分。文安人講話接近保定話,而大城人講話接近滄州話,衡水,邢臺,石家莊,基本上都屬于山東話的次方言區。而邯鄲很大一部分曾經就屬于河南省,我不太能聽出來邯鄲各區縣的口音差異,在我聽起來都是河南話,
2、河北和河南說話差距大嗎?
此題出的不嚴謹,因為兩個省的方言都各自不同,更不要說兩個省了。特別是河北省南北中方言截然不同,先說河北。冀北的張家口與張北與山西晉東北及內蒙古交界,說的話有鼻音,是晉冀陜內蒙古四省區交界一帶之塞北方言,承德以東則語言偏東北音,又有京郊韻。京津以南之冀中保定琢州則為單獨方言區,與相臨的京津不盡相同,以上地區與河南話,可以說一點邊都不沾。
石家莊之冀南,韻味開始偏向于中州韻,特別是到了邢臺、邯鄲,則基本上是正宗河南話了。但邢臺東部則有山東德州話之味道,邯鄲西部兩三個縣的西邊,則是晉東南話,東邊是河南話,下邊說河南話。總體來說,河南話在其多地方言中沒有河北差別大,但也有區別,應當說,正宗河南話是開封與鄭州方言,其理由在過去發文中多次講過,這里從略。
河南話區別較大的是信陽南部諸縣方言,因與湖北相臨,其語言有鄂音味,但也有豫語韻,介乎于二者之間,區別大的還有與晉陜相臨的三門峽西邊之靈寶、陜州,其方言接近于晉陜交界之語。其唱的戲即山西蒲劇與陜西關中的迷胡,近二三十年,才唱起豫劇。另外,舊稱懷慶府的焦作以西地區,包括濟源市,則為晉東南方言片,其語河南人聽不懂,如:把媽叫母,把彎、灣叫窩,把鍋叫孤。
洛陽老城區的一些話與焦作話相似,與洛陽大部分地區不一樣,商丘話與正宗鄭汴話有細微差別,總的一樣,韻味拖音有別。個別話更不一樣,如:把書稱福,把水稱匪等,總之,只有河北石家莊以南之邯鄲和邢臺的大部分市、縣,與河南新鄉、安陽話差不多外,其他地方的方言與河南話有著天壤之別,還要說的是,河南話覆蓋面寬,除過上述邯鄲、邢臺外,魯西南、皖北、蘇北、鄂西北,其語言也基本屬于河南方言語片,這些地方都唱豫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