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在記載中雖然沒有說曾經親眼看見這座墓,但據浙江一位新聞工作者解放前這個地方除了有梁祝墓之外,而且還有梁山伯廟。第一座墓是在山東省的嘉祥縣,焦循曾經親眼見到過祝英臺墓的碣石拓片,第二座墓是在揚州,為祝英臺的墓葬,在汝南縣,至今還留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墓,分列于馬莊鄉古官道的兩側,出土的墓墻可以證明兩座墓均為晉代墓。
1、梁祝故里到底在哪里?
梁祝故事的主要發生地,主流的觀點是在杭州。兩人是在杭州的萬松書院,讀書時相識相知的,梁祝中十八相送的故事就發生在杭州的長橋。長橋不長,是杭州風景的一大特色,長橋并不長,但是因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在這個橋上來回互相相送,依依不舍,所以花費了很長時間,才有了長橋不長的佳話,和孤山不孤,斷橋不斷,形成了杭州著名的三大奇觀。
梁山柏與祝英臺,兩個人來杭州讀書,他們的家鄉并不是杭州,晚唐張讀《宣室志》記載:“英臺,上虞縣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同肄業”會稽即今天的紹興。古代的交通不是很便利,所以整體來說,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家鄉應該是在,江浙地帶,即浙江跟江蘇,是比較合理的,明代作家馮夢龍《古今小說》記載:祝英臺為宜興人,梁山伯為蘇州人。
2、梁祝墓在什么地方呢?
光頭哥相信大家都知道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除了人們口口相傳以外,舞臺藝術傳播得也是非常的多,梁祝雙雙化蝶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京劇里有《英臺抗婚》、山東琴書里也有“梁祝”的劇目,影響最大的要首推越劇。舊時流行在浙東農村的草臺班就有《梁祝哀史》的演出,后來就傳到了上海,這部劇曾經一時風靡于大上海,
后來,慢慢地傳遍了全世界,被國際友人譽之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是,歷史上是否是真的有其人和其事呢?如果是有,他們是哪個時代、什么地方的人呢?或者根本就是“街談巷議”的“小說家”所造的?這倒是一個眾說紛紜、饒有興味的“謎”呀,關于梁祝墓之爭下面光頭哥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家都知道在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經學家焦循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他在《劇說》卷二中引用宋元之際劉一清的《錢塘遺事》和自己的親身見聞,說全國至少有三座所謂的“梁祝墓”。其實研究梁祝是否確有其人其事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而且歷史上有些嚴肅的學者也進行過研究和探索,直到今天還是說不清。第一座墓是在山東省的嘉祥縣,焦循曾經親眼見到過祝英臺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劇說》中說:“乾隆乙卯(1790年),余在山左,學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州縣各以碑本來。
嘉祥縣現在有祝英臺墓,碣文是明代人的刻石,第二座墓是在揚州,為祝英臺的墓葬。焦循對這個墓基本持否定的態度:“及吾郡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俗亦呼為祝英臺墳,余人城必經此。或曰,此隋煬帝墓,謬為英臺也,”清代另一位著名的學者毛先舒在《填詞名解》卷二引《寧波府志》,和焦循記鄮城(今鄞縣)梁祝墓大同小異,只是多了“今吳中花蝴蝶,蓋橘蠹所化,童兒亦呼梁山伯、祝英臺云”。
第三座墓是在浙江的寧波,這一個說法是在嘉慶元年(1795年)焦循到寧波,“聞其地亦有祝英臺墓,載于志書者,詳者事云:‘梁山伯、祝英臺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舊稱義婦冢’”,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的說法: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3年,卻沒有能看出祝英臺是女兒身,后來祝英臺就被許配給馬家,
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他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臺婚轎經過的路邊上,讓自己看到祝英臺出嫁,祝英臺得知以后,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的墳墓時,便下轎拜祭并撞死在了柳樹前。寧波的說法: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一個清廉的好官,單身由于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于是老百姓就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臺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后來也被權貴殺害。
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即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都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還留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墓,分列于馬莊鄉古官道的兩側,出土的墓墻可以證明兩座墓均為晉代墓,梁山伯和祝英臺其實并沒有訂婚,二人也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也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還留有梁祝二人的合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