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工作對于年輕人來講應當是非常好的選擇,有發展的空間,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可能性,而且作為文化單位,雖然現在競爭比之前激烈多了,但無論工作壓力、工作強度甚至包括工作環境,在社會上應該都算是很舒服的。從職業選擇的角度看,出版工作其實是不錯的選擇。
1、在出版社工作的感覺如何?前景怎么樣呢?
總得來講,我國的出版業由于出版單位太多(既包括事業單位、國企、民營公司甚至外資機構),又由于歷史的原因,傳統出版單位都有固有的行業歸屬和專業劃分(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而且還涉及到不同的出版形態(書、報、刊、音像電子等),所以出版業作為一個行業,可以說“支離破碎”,不同單位之間無論是業務類型、單位規模、發展前景,還是個人的收入和發展狀況,往往差異很大,不同人談的工作經驗和前景,有多大借鑒意義,非常值得懷疑。
所以給一些建議,但最終還是要你自己判斷,從職業選擇的角度看,出版工作其實是不錯的選擇。我概括為“三個結合”,一是經濟與情懷相結合,做好了可以名利雙收,而且出版的盈利能力其實比外界的感覺要好得多;二是創意與制作相結合,有創意的人現在發揮才華的平臺很多,但書所代表的系統性知識、深度閱讀,依然不可替代;三是大集團和小而美相結合,一個策劃編輯自己就是一個業務單元,而且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想做事始終有新的機會,
所以,出版工作對于年輕人來講應當是非常好的選擇,有發展的空間,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可能性,而且作為文化單位,雖然現在競爭比之前激烈多了,但無論工作壓力、工作強度甚至包括工作環境,在社會上應該都算是很舒服的。當然了,這也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因為上面講了,不同的出版單位之間,差異極大,理論上我說的這些好處應該是行業共性,但你是不是能享受到,還得看你所處單位的具體情況,
再談幾個關于出版的具體問題:1出版工作的收入如何?我個人的觀察,編輯如果做得好,或者說至少手里有一些資源,有穩定的產品和業績產出,一年收入到二三十萬并不難(北京),做到業務版塊的帶頭人或者說中層崗位,還能更高,甚至高得多。磨鐵去年還提出要通過IP運營培養一批年薪百萬的編輯,其實挺現實的,這樣的收入算高還是低,大家可以自己衡量,但我覺得綜合來看至少性價比是比較高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干出版想掙錢,肯定要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如果做不出好書、暢銷書,做不大規模,想掙大錢也不現實,而目前真正具有較強市場能力的出版社并不多,2出版單位如何選擇?上面講了,整個行業支離破碎,對于個人來講,選擇出版單位,只講我個人感覺,要盡量找背靠大樹的,比如中直、國家機關(包括群團組織)的部委辦局下屬的出版社(集團),一方面比較規范,即使業務沒有太大前景,也有上級提攜,而且可能還能解決進京指標,如果單位業務做得好,那就更是很好的發展平臺了。
大學出版社真正業務做得好的不多,規模大的也不多,除非業務平臺較好,可能收入增長的空間不會太大,不過應該會比較安逸,而且如果有學校的事業編制的話,應當是很好的選擇,但據我所知轉企之后大學社能解決編制的極少;如果沒有編制,那說句難聽的,怕就是學校里的二等公民了,這個自己要考慮清楚,至于民營公司,不得不說有些民營公司做得是很好的,人才也不少,選人時可能也更重業務能力,而不會過于看重學歷背景之類的硬指標,相比之下,很多名字聽起來很大但實際上業務規模很小、甚至就是在混日子的國有中小社都應該自慚形穢。
是否加入,這個要看公司所做的時間和產品情況,而且公司創始人、核心策劃人的影響力十分關鍵,3出版是不是夕陽產業?表面上看很像,但我認為不是,雖然有理想的因素。信息和知識的記錄、傳播載體確實更多元了,但書本身代表的深度閱讀、系統閱讀依然有需求,有不可替代性,書本身作為產品也有很強烈的制造業色彩,做出一本動輒10萬字以上的書,還需要進行版式、裝幀、封面、印刷等全流程的操作,這個還得出版人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