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下是中亭島“天下第一橋”祠堂,里面有洛陽橋建造的歷史,同時展出一些珍貴文物,值得一看。洛陽橋上眺望遠處的紅樹林中亭島到了,這里有幾棵威武高大的榕樹,大家一定會有疑問,泉州的橋,為何叫“洛陽橋”,洛陽橋的中間部位,在橋面有一塊寫著“晉惠交界”的石碑,不注意很容易錯過。
1、泉州洛陽橋的由來,有什么歷史介紹嗎?
分享一下我的泉州之行,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歷史悠久,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而我只有一周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用的。了解泉州,就從洛陽橋開始吧,泉州洛陽橋又稱萬安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歷時六年,橋長834米,寬7米。橋上現存亭2座,石將軍2尊,石塔5座,
碑亭有“西川甘雨”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我從位于泉州美食街的住處坐K2公交車,大約1小時到達洛陽橋橋南站,穿過閩南特色的橋南街,就來到了洛陽橋的南橋頭,寬闊的橋面兩側可見石塔兩座,這是全橋五座石塔中的兩座。橋頭右側的窣堵坡式塔:是最原始的佛塔,圓冢樣貌,橋頭左側的三層六角樓閣密宗塔。
繼續前行,前方橋面左右兩側有兩座石亭,北端西側的石將軍北端東側的石將軍中亭島的宋代的陀羅尼經幢式石塔鎮風塔。泉州瀕臨海邊,夏季臺風頻發,掀起巨浪對洛陽橋產生巨大的破壞,明萬歷年間特在橋中增建的鎮風塔,以求平安無事,洛陽橋上眺望遠處的紅樹林中亭島到了,這里有幾棵威武高大的榕樹。榕樹下是中亭島“天下第一橋”祠堂,里面有洛陽橋建造的歷史,同時展出一些珍貴文物,值得一看,
中亭島“天下第一橋”祠堂旁,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于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在天下第一橋祠堂的左側,有一個碑亭,里面有一方與求雨有關的石刻,為“西川甘雨”,大家一定會有疑問,泉州的橋,為何叫“洛陽橋”?原來,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
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入遷后,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對了,此圖中還隱藏著一座古老的殘缺的阿育王塔。換個角度欣賞阿育王塔,阿育王塔繼承了五代吳越國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點,只是這座塔的塔剎沒有了。塔身上的佛像和托塔力士石雕雖然風化嚴重,但是依然可辨,洛陽橋的中間部位,在橋面有一塊寫著“晉惠交界”的石碑,不注意很容易錯過。以前泉州叫晉江專區,而且泉州的三個區有一段時間屬于晉江管轄,
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洛陽橋在當年一邊是晉江,一邊是惠安,因此這里曾為“晉惠交界”,繼續前行,在靠近洛陽橋北端位置,有一座月光菩薩塔。月光菩薩塔是一座寶篋印經式石塔(北宋),3.5米,雙層須彌座,第二層每面四個佛龕,內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薩頭像,南北兩側刻有佛教偈語,東面為梵語,塔剎為圓盤基座,五級相輪,寶葫蘆形塔頂,
月光菩薩塔與上面介紹的阿育王塔一樣,繼承了五代吳越國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點。接近洛陽橋的北端橋頭了,前方有兩座石亭和兩座石塔,還有一尊高大的蔡襄石像,北端西側石將軍北端東側石將軍西側五層八角樓閣塔東側五層八角樓閣塔洛陽橋北端橋頭洛陽橋北端橋頭廣場上的蔡襄石像石像下的蔡襄簡介。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福建省仙游縣人,
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并修建中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萬安橋(洛陽橋),它被稱作“福建橋梁的狀元”,洛陽橋北端廣場上的小吃玩具攤,在橋北的小廣場上,有很多的小吃攤。到這里,不可不嘗當地特產,殼酥餡鮮的海蠣餅,橋北回望洛陽橋洛陽街步出洛陽橋,這里有兩條閩南風情小街——蔡襄路和洛陽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