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饅頭是無錫幾代人的記憶,承載著無錫美味的傳承。從前的無錫,餛飩店是餛飩店,小籠鋪是小籠鋪,獨沽一味,互不串門,也許是無錫自古富庶不缺糖的緣故,甜,一直是無錫人鐘愛的味道,雖然現在稱小籠包的人多起來,但只要一說無錫話肯定是“小籠饅頭”。
1、無錫哪家的小籠包最好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無錫小籠包以王興記最有名,改革開放后無錫小籠包遍地開花,多達幾十家。要說哪家最好吃,確實大同小異,由于居住地原因,一般以周邊幾家吃得多一點,象我小時侯住在連元街,距王興記僅一步之遙,當然習慣了王興記小籠包的口味,而現在住在南長地區習慣吃古香樓,乾興旺,笑來喜等店家的小籠包,要說哪家好吃,確實難分伯仲,各有千秋。
2、無錫哪里的小籠包好吃呢?
無錫人的最愛——小籠饅頭前面說過了無錫人的面和餛飩,再來說說無錫人的最愛——小籠饅頭,印象中,小籠饅頭是最能代表無錫的小吃。因為面和餛飩,你可以在周邊城市吃到相同或相似的味道,唯獨小籠饅頭,只有在無錫能吃到這個味道,連江陰、宜興(無錫所轄縣級市)都有很大的差異,周圍很多城市也有小籠饅頭,但那個差異就更大了,
小籠饅頭其實應該稱為小籠包,在無錫方言里,是沒有包子饅頭之分的,一律稱為饅頭。雖然現在稱小籠包的人多起來,但只要一說無錫話肯定是“小籠饅頭”,已經難以考證為什么叫作小籠饅頭了,應該是蒸饅頭的籠屜小而得名吧,那么小的饅頭,一籠十個,不多不少。湯汁是必須的,不明就里的人把小籠稱為灌湯包,其實是不對的,
聰明的無錫人在餡里恰到好處地摻入了皮凍,在爐子上蒸個六七分鐘,皮凍全部化開,變成鮮美的湯汁。在無錫稍有名氣的餛飩店里(小籠饅頭肯定是和餛飩一起的),服務員在分饅頭時如果不小心,把皮夾破了,一定會把這個小籠送給你吃,因為沒湯汁的小籠是沒人會要的,甜也是必須的,好多外地人不習慣這種甜,甚至有一年在天津,出租車司機聽說我是無錫人,直接說:吃過你們的糖包子。
也許是無錫自古富庶不缺糖的緣故,甜,一直是無錫人鐘愛的味道,小時候跟著父母出門作客,很多人家待客的不是茶水,而是一杯糖水,而且對你越尊敬糖就放的越多。當然,小籠饅頭里的糖是有分寸的,必須襯托出鮮味來,吃到嘴里先是一種淡淡的甜味,然后被肉的鮮香味蓋住,直到湯汁淌滿你的口腔,在江南,這種帶著甜味的小籠是無錫特有的,以后走遍千山萬水,只要嘗到這略帶甜味的味道,就會勾起思鄉之情。
小籠饅頭裝載著我們這代人的記憶,在衣食匱乏的年代,糖、油、肉,甚至面粉都是限量供應的,吃一次小籠饅頭,就把這些吃齊了。當然,小籠饅頭也不是象現在隨便吃的,家里來了客人才會去吃上那么一回;又或者去外地走親戚,會裝上一竹簍的小籠饅頭(三十到四十只吧)作為禮物帶走,這種裝簍的小籠一般只蒸七分熟,這樣拿出去的買相比較好,吃的時候再重新蒸一下。
到了七十年代末,經濟稍有好轉,見到比較多的人,因為打賭輸了會請吃餛飩小籠的,更有直接打賭能吃多少只小籠的,閣老就親眼看到兩個年輕人打賭吃下足足100只小籠饅頭,結果,饅頭是吃完了,兩個人也反目成仇,因為那100只饅頭錢,畢竟是小半月的生活費啊。到八十年代,物質豐富了,市場上的各種品牌的小籠饅頭也多起了來,和餛飩不同,小籠饅一般只有肉餡,考究一點的有蟹粉和蟹黃,
記得有一家店,每籠有一個菜豬油的小籠饅頭,但好景不長,很快也就淹沒在這常態的小籠饅頭中。餡雖然千篇一律,但味道卻各有不同,偏甜的、偏鮮的、鹵汁特別多,形成了各個特色品牌,一旦功成名就,便可經久不衰,目前無錫市場上除了百年老字號,有些名氣的不下十多種,有些“新貴”也混了三十多年了,小籠饅頭雖然好吃,但也講究個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