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月餅根本賣的不是月餅,實際上買的是包裝。現在行業內月餅的制造成本最高的只有30%,最低的甚至有5%的,每年過了中秋節,農村以及各種邊遠山區一定會有大批量的,沒有包裝盒的散裝月餅出售,因為月餅的餡料里面都有防腐劑,所以即使月餅已經到了生產日期也可以直接拆開按斤賣。
1、有的散裝月餅9塊多一斤,裝盒子以后賣大幾百都有,你有什么看法?
《“面子”到“日子”,一字之差背后的文化危機》在中國,食品分兩類,一類是居家生活過日子用來吃的,另一類是走親訪友撐面子用來送的,禮盒裝月餅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而這種看似見怪不怪的現象背后,掩藏的是傳統文化被惡意曲解的危險,應該在重塑社會新風尚的今天及時予以糾正。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人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似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往就是中國人再平常不過的禮儀實踐,天性含蓄的民族性情里,“面子”仿佛也是無法擺脫的衍生物,因此空手上門似乎是一件沒面子又極其失禮的事,
而月餅是從祭祀食品逐漸發展為象征團圓平安的節日食品,因此有人說月餅誕生之初就是祭祀的“禮品”,似乎是想證明“禮品”屬性就是月餅最大的特點,“禮”就是月餅天生的使命,既然是禮品,賣貴一些也并無不妥。一切看上去有理有據,儼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常傳承,誠然,月餅最初就是古人用來“送月亮”的禮品,“禮”字當頭是事實,但需要注意的是,由古至今祭祀食品從來都是儀式過后供人們吃的,換言之“食品”屬性才是月餅最根本的屬性,一味強調“禮”字而忽視“食”字,其本身就是對古代祭祀文化的誤讀。
如果說屬性問題只是誤讀,那么在商品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打著“禮”字旗號過度營銷月餅就是故意為之的伎倆,再回到“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句出自《禮記》的經典,其中的“禮”本意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而細究中國文化我們會發現“禮”字本身更多的是突出精神、意識層面的禮節,絕非物質層面的禮物。如今,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情況下,商家們大肆鼓吹和宣揚“講禮”就一定要“送禮”,甚至明目張膽的喊出“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某某某”之類的廣告語,實則是有目的、惡意的曲解傳統文化,
令人憂慮的是,商家的這種行為,似乎正中許多國人的下懷,于是我們看到一個怪現象,消費者明知那月餅就值幾塊錢,卻非要心甘情愿花幾大百去買,一副“一個愿宰一個愿挨”的樣子。節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過度禮品化的月餅迎合了國人日漸富裕下膨脹的虛榮心,這既是傳統文化流失的不幸,也是某些商家曲解傳統文化的惡意之作,應當警惕,
2、每年商場沒有賣完的月餅,去哪里了?
每年商場沒有賣完的月餅,最后都去哪里了呢?原來商場一般都有以下三種處理的辦法:一,退還給供貨商。因為月餅是一種擺賣周期特別短的商品,在商場內擺賣的時間頂多也就十來天左右,所以有許多商場在中秋節期間經營的月餅(一般都是禮盒包裝的月餅),只是通過扣點返利的方式給供貨商提供一個能賣多少算多少的擺賣攤檔而已,如果在節日擺賣周期仍然還不能賣完的月餅,是可以全部退還給供貨商的,所以到最后哪些不能賣完的月餅就由供貨商去處理了,
二,節后通過低價甩賣處理掉。商場中經營的不能退貨的自采散裝月餅,一般首先會根據往年的銷售控制住進貨量,如果在中秋節期間不能保證全部賣完,就只能在節后通過低價甩賣處理了,三,發放給員工或者銷毀處理。商場內的月餅如果通過以上兩種辦法的處理仍然還不能全部賣完,眼看快到了保質期的臨期月餅,就只好通過發放給員工或者銷毀來處理;不過,做為有經驗的商場,這種現象是很少發生的,因為商場始終只是一個中間環節的零售商,有許多的“鍋”到最后,都是甩給供貨商去背的!,
3、中秋節過了,賣不掉的月餅庫存哪里去了?
你好,謝謝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曾經在去年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解答,現在就把其中的主要內容在這里說一下,開篇先貼一張圖,這也是月餅賣不出去后的一個歸宿,(神一樣的月餅炒辣椒)能看得出這是什么菜嗎?其實這就是中國的第九大菜系食堂菜中的月餅炒辣椒。實話實說這位大廚手藝真的不錯,拿榨菜搭配月餅的甜味,榨菜的咸辣可以化解月餅的甜膩,讓口感加以融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