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太學這個名字始于西周,太學和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在明朝以前,太學往往是最高學府,當晉武帝建立郭子學派時,太學由西漢武帝創建,晉武帝建立國子監,與太學并存,太學和國子監都是最高學府,時代不同,太學中學時,博士被任命為教授,太學是中國一所古老的大學。
為了深造,班固16歲就入了-1太學中。在這里,他刻苦學習,學習各種經典,無論儒家還是其他百家,同時注重知識,不拘泥于老師的理論,不止步于音義。這是他將來成長為一代好歷史的極其重要的條件。在這里,班固認識了崔巖、李玉和傅毅等一批同學。因為班固寬容、隨和、平易近人,不為自己出眾的才華而驕傲,所以得到了同學和士林的稱贊。到班彪去世時,班固才23歲,卻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和寫作能力。
太學是中國一所古老的大學。太學這個名字始于西周。漢代開始設都。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愿陛下亨通太學,立主養天下百姓”的建議。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在長安建立太學。太學中學時,博士被任命為教授。當初設立五經博士,教授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宣帝在位時,醫生增加到12人,王莽在位時增加到30人。學生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太學初建時為50人,漢昭帝時增至100人,王莽時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享有免除義務勞動的特權。“博士生選拔”,由太常選拔,由縣、國家選拔。漢武帝還下令天下各郡、各國設置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體系。太學和縣郭雪主要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也起到了傳播文化的重要作用。魏晉至明清時期,或太學,或郭子學派,或兩者兼而有之,都是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機構。
3、中國古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是什么太學和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太學由西漢武帝創建,晉武帝建立國子監,與太學并存,南北朝時要么有國學,要么太學,要么兩者兼而有之。北齊改名為郭子寺,楊迪皇帝將郭子寺改為國子監。在元代,有三個學校,即郭子學校,蒙古學校和回國學校,也被稱為國子監,明清時期只設立了國子監,是教育的行政機關,具有國學性質。總之,兩者都是教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當兩者都成立時,郭子學的教育對象就屬于更高統治者的子女。總之是貴族子弟,太學和國子監都是最高學府,時代不同。在明朝以前,太學往往是最高學府,當晉武帝建立郭子學派時,郭子指的是“公職人員或醫生的兒子”,說明他受教育的對象是貴族的兒子,與更平民的太學并列。楊迪皇帝被稱為國子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