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是明代時期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的,屬簧管樂器,前七后一共八個孔,肺活量不足的人難以吹好,嗩吶雖小,聲音高亢嘹亮,在樂廳嗩吶一響,所有樂器都甘拜下風。聽哨吶"百鳥朝鳳"能聽哭的人,是個哈樣的人,嗩吶曲《百鳥朝鳳》是個喜曲,過去多用在婚禮上,而不是悲曲,如果有人都能聽喜曲還聽哭了,不外乎ta不懂旋律,只懂曲子開頭有北方獨特風格,我唱譜子就有典型的河南風味,因為在農村嗩吶多用于喪事,它的延長音有種悲感,一聽到嗩吶聲音就往那悲傷處想,除了學鳥叫處,其它的過度旋律有豫劇風格,所以能把此人聽哭,并不是曲中有悲傷的旋律能打動一個并不通曉音律的人。
1、河南的嗩吶班有哪些行話?
行話是指社會上一些具有共同行業特點的團體,在長期的交流發展中形成的一種行業內、方便交流的語言形式,廣大的民間藝人在長期的交流發展中自然而然地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自己行業內方便交流的話語,這些與時俱進的地域性語言特殊形式漸漸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探究一個點比如河南南陽的嗩吶人物常用行話具體叫法如下,一般人叫碼子,沒有人叫念碼,人死了叫土碼,行業內的人藝人叫師家,外行人叫涼壺,小姑娘叫豆花未婚姑娘叫斗等。
數字方面行話是民間藝人行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過去民間藝人們為了方便同行間商討務價格而又不想讓普通人容易聽懂,以便更好地保護好圈內的價格機密,所以就發明了一套獨具地域特點的數字、價格體系,具體做法如下,日常演出的價格行內叫漣水,主家付給藝人的演出費叫擋漣,班主付給成員的行為叫掰漣,業務價格之外的額外的紅包,紅包叫外板,價格高的叫漣水錇,價格低的叫漣水簡。
具體價格上的數字1叫流,2叫月、3叫汪、四叫摘、五叫中、六叫申,七叫星、八叫章、九叫愛、十叫足、百叫拍、千叫大足等等,語言交流行話叫言子,說話交流叫湍言子,好聽的話叫尖,不好聽的話叫騙言子等等。接業務叫應翁、沒有業務叫念翁,白天睡覺叫脫條,好的東西就叫尖、不好的東西叫騙、晚上叫沒下,中午叫中陽被子叫披子、床叫架子,晚上睡覺叫梅慶、結束叫揭地,鎖吶班子叫鑼,去對方的嗩吶班子交流叫過鑼等等,
2、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呢?
說這個問題前先說說我自己吧,我出生在山東臨沂,在南京上大學,定居南京。現在說諸葛亮:出生在山東臨沂,在臨沂上學,后來隱居隆中,邊工作邊求學,再后來找了個好工作,開始在各地跑。不知道題主為何會有關于諸葛亮出生地的疑問,其實對于諸葛亮的出生地,無論歷史記載還是民間研究都沒有爭議,有爭議的是他的躬耕地,諸葛亮是個官二代,漢靈帝年間出生在徐州瑯琊郡陽都縣一個官吏人家。
瑯琊陽都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沂南縣,這里是我的老家,在沂南縣城不僅有諸葛亮廣場還有諸葛亮雕像、諸葛亮城、諸葛亮紀念館、漢街、漢墓等景點,以漢歷史文化為主,同時,沂南縣也是書法家顏真卿的祖居地。《三國志諸葛亮傳》寫的很清楚,“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諸葛家在瑯琊也算是望族,家族里不少人在外為官,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是泰山郡丞,差不多相當于今天泰安市副市長。
但是沒有帶妻兒赴任,諸葛亮兄妹生活在老家陽都縣,在諸葛亮8歲時,父親病逝于泰山,叔叔諸葛玄當時是劉表的手下,他請假回家先去泰山安葬了諸葛珪,然后又回老家探望侄子侄女。當時正逢曹操出兵攻打徐州瑯琊一帶,諸葛玄就把年幼的諸葛亮兄妹帶上,準備接到自己那里去撫養長大,哪知道,就因為他請了會假,原本留給他的南昌市委書記兼市長(豫章太守)一職被別人取代了,諸葛玄只得帶著諸葛亮兄妹去荊州投靠劉表。
但是還沒到荊州呢,走到南陽郡諸葛玄就病的不行了,雖然當時有醫圣張仲景作為諸葛家的家庭醫生貼身照顧,諸葛玄還是死了,諸葛玄死了,諸葛亮不愿意投靠劉表,就帶著弟弟妹妹在南陽郡找地方隱居下來,這就是躬耕于南陽的來歷。一直到27歲,才被劉備聘請出山,成了劉備集團的總經理,至于諸葛亮躬耕的南陽,因為歷史變遷,現在頗有爭議,主要是河南南陽與湖北襄陽之爭。
3、聽嗩吶“百鳥朝鳳”能聽哭的人,是個啥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