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水系的最高水平都在老城和瀍河。我家也是蘇州過去的知青,雖然在洛陽出生長大,但是口味還是偏南方,洛陽是一個移民城市,50年代的時候,洛陽的大廠礦都是全國各地來工人支援建設,所以洛陽的飲食多元化特別明顯,(牛肉湯)(臭雜肝)來洛陽先喝湯,洛陽本地的幾個大拿很牛掰的。
1、在河南哪里的饸饹面最正宗?
作為個吃面大省,河南的面條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正宗這個詞有點挑撥離間,哪個地兒不正宗啦?饸饹面對很多外地人來說會比較陌生,甚至連名字都不容易念對,但在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里,卻是一碗無論春夏秋冬,天天都要吃上一碗的面食。這碗饸饹面里有筋道爽滑的饸饹條,鮮美適口的羊肉湯,還有香味醇厚的羊肉片,讓人一吃就忘不了,
饸饹面,算是草根美食的代表,賣出傳奇碗數的,不少都是街邊小店。饸饹面里的湯,盛的是羊肉鮮湯,賣饸饹面的飯店,以夫妻檔居多,一般男的力氣大,負責和面、揉面、下面、撈面,女的負責沖湯、放菜、收錢,夫妻之間相互照應,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一碗好吃的饸饹面,要湯好、面好、辣椒油好,為了這鍋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做饸饹面的飯店,辣椒油都是自己熬的,一般晚上把店里收拾干凈之后,就開始生火熬羊油辣椒了,這是饸饹面最重要的一種調味料,每家都有每家的秘訣,每一家的口味也都有特定的喜好人群。
很多人認為其最大的美德,就是——勁道,饸饹面是河南安陽的特色面食,在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安陽的饸饹面就很受歡迎,一天賣上千碗輕輕松松,饸饹面的配菜只有一種:綠豆芽,講究點的會再放入生菜、香蔥等,但這些都是配料,饸饹面好不好吃,最終還是看面條的品質。饸饹面源源不斷地被撈入碗中,食客排起長隊就為了吃上一口地道的饸饹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即使過了飯點,人們依然執著地等著品嘗美食,
2、正宗的洛陽漿面條怎么做?
漿面條(也叫酸面條,其原因是發酵后的漿酸味十足),洛陽的漢族傳統名吃。是以綠豆漿發酵制作面漿,經特殊工藝而成的面條,洛陽的漿面條,制作簡單,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酸味獨特,咸香適口,因而自古以來流傳不衰,成為頗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漿面條不同于漿水面,歷史起源——歷史傳說一:這漿面條是起源于河南省洛陽市,當時是以豌豆漿面條著稱,歷史悠久。
據傳在明朝正德年間,該縣一個姓史的人開了個飯店,生意很興隆,有一年小麥欠收,豌豆豐收,飯店天天賣豌豆面飯,一時生意蕭條。一天,京城一位欽差大臣帶隨從路過此店吃飯,店主因無上等米菜下鍋急得團團轉,當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條時,急中生智,用椒葉、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漿作湯下入面條,做了一鍋豌豆漿面條。
欽差大臣吃后十分滿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漿面條這一食譜,小店生意又興旺起來,從此,這漿面條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歷史傳說二:相傳,東漢年間,光武帝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日夜奔走,數日水米未進,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見到一戶人家。便想討些飯食,可主人貧窮,只有幾把干面條,一些已經放酸的綠豆磨的漿水,劉秀饑餓難耐也顧不了許多,主人就用酸漿,把面條、菜葉、雜豆下入鍋內燒熟。
劉秀狼吞虎咽,竟然覺得香氣撲面而來,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劉秀當了皇帝,雖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卻依然對當年落難中的漿面條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漿面條這道菜。歷史傳說三:據說清朝末年洛陽一窮戶人家,將撿來的綠豆磨成豆漿,隔了數日,發現豆漿發餿變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亂丟些菜葉,熬成糊狀,一吃味道鮮美,后來家家效仿,
舊社會洛陽窮人多,一般人家買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個三五分錢上街舀兩瓢酸漿,回家做漿飯,切少許蘿卜絲或白菜葉下鍋,待漿起沫后勾點面粉,稠稠的,謂之“挑漿飯”,若再下點小米,謂之“漿米氣兒”。每到飯時,滿院飄香,孩子們聞到漿味兒,興奮異常,三碗兩碗,風卷殘云,若此時家中來客,漿飯招待,那比請他吃大魚大肉還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