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并沒有把廣東廣西得名原因講清楚,有的人說廣東的意思是“湖廣(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稱呼)以東”,廣西在“湖廣以西”。廣西與廣東在中國的位置那么,廣東與廣西之中的“廣”,是怎么來的呢,一·廣東和廣西是親兄弟1.在歷史上,廣東和廣西具有非常大而且深遠緊密的歷史淵源,可以說廣東廣西就是一對親兄弟。
1、廣西和廣東名字的由來是怎樣的,這個廣字是什么意思?
廣東廣西合稱兩廣,明清時期還專門設置了“兩廣總督”來管理。兩廣是怎么來的?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始皇的仲父(干爹)呂不韋出版了《呂氏春秋》,書中提到關于“百越”的只言片語,但沒有解釋“百越”的具體位置,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滅六國后就盯上了百越,派屠睢率領50萬大軍攻打嶺南;征服了百越。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全國設為36郡,
在嶺南地區就設置了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就是指“南方的海”,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等大部分地區,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趙佗就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以武力攻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派10萬大軍滅了南越國,設立了交州,漢武帝又將南越國分成9個郡(南海、蒼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并下詔:“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并規定交州治所就叫廣信(今梧州市)。這就是說兩廣的“廣”字源于漢武帝詔書,東漢13州,就有交州,管轄今兩廣大部分地域和越南北部。
孫吳割據江東,分交州為二:交州和廣州,隋文帝楊堅廢除郡置,改為州縣制;隋煬帝時為避楊廣的名諱,廣州改名為“番州”。唐朝設立交州總管府,又稱都督府,后改為安南都護府,宋朝的地方行政單位稱為“路”,嶺南設立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東路簡稱廣東,廣南西路簡稱廣西,基本奠定了今天廣東廣西的邊界,這便是廣東、廣西名稱的由來,
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有專家曾在廣東封開縣和廣西梧州考察的時候,從《水經注》得知這里正是桂江與賀江“入郁”(西江)的地方,即西漢時的“廣信”,后來以此為界,廣信之東為廣東,廣信之西為廣西,當時嶺南9郡的交趾郡位于今越南河內,交趾郡與交趾部是兩個概念,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9郡的監察機關,交趾部首府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
在此值得提及的是,交趾多次反抗獨立,但都會被收復,其名字從交趾變為宋平、交州、安南都護府,五代時期,南漢高祖劉巖將安南收歸為南漢領土;939年吳權(越南吳朝開創者)打敗南漢建立吳朝,自稱吳王,建都古螺(原唐代安南都護,即交州),從而脫離中國統治;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丁朝,國號大瞿越,自稱帝,正式脫離中國;趙匡胤竟冊封丁部領為交趾郡王,成為藩王。
1009年李公蘊趁前黎朝發生內亂奪取帝位,開創了越南李朝,李公蘊竟多次深入宋境搶掠;明朝永樂帝趁著安南內亂期間,出兵收復了安南;明朝占領安南20多年,李朝反抗起義過多;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疲于奔命,廢止了交趾布政司,中國統治1000年的交趾就這樣丟棄了。(圖片、資料源于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2、廣西、廣東的“廣”字指哪里?你怎么看?
這個以前很多人回答過的,以前廣西廣東合并作為一個行政區域,漢朝時叫廣信府,后來宋朝改叫廣南府,廣東廣西大名字叫廣南,政府駐地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市,而在東邊的廣東被叫廣南東路,在西邊的地區被叫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和廣西,這個最早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廣東廣西人也稱為廣府人,而廣字,據考察,乃是皇帝所賜,意思就是,梧州在三江合攏之地,平原遼闊,意為廣,廣字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事實上,真正最早的粵語也是從梧州過來的,廣西叫白話,廣東人叫粵語,都是一種語言的不同稱呼,有關廣東廣西的劃分,后來又有了些新說法,比如有人認為,是以廣東廣西邊界的十萬大山為界,東邊叫廣東,西邊叫廣西,而十萬在壯族中,是一個口譯音,意思是高大,可以頂到天,十萬不是數字,而是一個口譯音,而當時的廣西包括現在的湛江和海南島,最后一種說法,就是當時宋朝,湖南省不叫湖南,叫湖廣,現在很多粵北人民還用湖廣稱呼現在的湖南,而湖廣東面就是廣東地區,后來外省中原人過來時稱我們是廣東,湖廣東邊,西邊的叫湖廣西邊,簡稱廣西,這些都是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