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論個人財富多少,只能計算你可支配現金多少。作為杭州土著,談談杭州和下屬縣合并的個人感受,當時杭州已無地可用,直觀表現是市轄區內無田地了,三墩靠杭州那邊發展的最好,順勢并了,無反彈,余杭對于杭州,就象鄞縣對于寧波,基本就是包圍,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1、在杭州有多少錢就算富人呢?
由于全國房價虛高,透支了民眾二至三代人的可支配收入,所以不動產不能衡量一個人的真正財富。好如在杭州主城區住價值捌佰萬只有100平的套房,就舒適度而言不如農村價值三十萬的自建小院,真要論個人財富多少,只能計算你可支配現金多少。120萬為一個界線吧(獨家之言),多出進入富人階層,少了繼續努力,其實真正的財富是精神財富,身外之財,是過眼云煙,不能做金錢的奴隸。
2、現在有一種杭州有杭州人、蕭山人、余杭人和臨安人的說法,這是為什么呢?
看了這個問題,有點好笑,想到一句歌詞: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記得我小時候討論的是我們下城區怎么怎么樣,你們西湖區怎么怎么樣,哈!作為杭州土著,談談杭州和下屬縣合并的個人感受。杭州首先合并的不是蕭山,是三墩,余杭下的一個鎮,當時杭州已無地可用,直觀表現是市轄區內無田地了,三墩靠杭州那邊發展的最好,順勢并了,無反彈。
然后是濱江區,蕭山的一部分,并進來時田地為主吧,拆遷賠償的,按當時不錯,也無反彈,再下去是蕭山吧,蕭山的當時的地位很高,全國縣級市gdp排前幾位的,心高氣傲,不太看得起杭州(這個和昆山和蘇州關系差不多),但是大勢所趨,也給并了,其實從蕭山官坊、民間抵觸都較大。但是10多年下來了,無論是地鐵、醫療,杭州對蕭山都相對傾斜,3條地鐵都經蕭山,浙二、兒保濱江院等等,不過本身經濟厲害,除了濱江區,融入感不強,
不過可以反思下,最近幾年為什么沒有濱江、余杭發展快。余杭融入極快,從早期的城西,到良渚、臨平,再到阿里巴巴那里叫啥?(求補知識)發展的很快,余杭對于杭州,就象鄞縣對于寧波,基本就是包圍。后來的富陽,臨安,建區時間不長,看后面怎么發展吧,我估計還是走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這條路,畢竟山區占絕大面積,想想臨安天目山,居然撤縣建區,這真是佩服。
3、請問在杭州,大部分人都買得起城里的房子嗎?
我在上海與杭州做了10年左右的房地產銷售,最多一年賣出過200多套房子,接觸過成千上萬個客戶,對這個問題還是蠻了解的,清潔工、服務員、農民工、搬運工、保衛等這些群體分兩部分,本地人與外地人。本地有些做保潔的阿姨,看門的大爺,家里兩三套房的很常見,他們不過是無聊和大發時間而已,當然他們的房子也不是憑自己工資買的,當中部分是拆遷補償,還有部分家里小孩子事業發展好,而購置的,當然這跟他們沒關系,
提問的朋友肯定問的也是第二種。外地人從事這些行業的,靠自己買房的,我從業這么多年只接待過兩個客戶,一位是農民工兄弟,還有一個是服務員(夫妻兩人),成千上萬個客戶為何只有兩個?因為目前杭州的房價就算在臨平,單價2萬多,幾千塊月工資在房價面前杯水車薪啊,另一個原因也跟他們本身的情感認知有關,他們只是把這里當作人生的驛站,大城市對他們來說只是過客,落葉歸根的觀念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