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武漢人說走走...過早去“qu”!說的別扭,聽著也難受。在不在學校里說武漢話?他基本上聽不見,為啥,那武漢話模樣對應東北話“忽悠”,首先,你聽到的所謂的“武漢話”,還真的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武漢話”,顯然,這些外來人口說的都不是正宗的武漢話。
1、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2、為什么有人說四川話和武漢話很像?
我是四川人,第一次坐火車去上海,我在武漢轉車,在候車室里,以及上車后的車廂里,我就像見到了家鄉人一樣的感覺,因為說著差不多的話,只是音調方面有些不一樣而已,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四川話不僅僅是云南貴州和重慶人說,湖北武漢人也說。【01】湖廣填四川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后與清朝抗衡,張獻忠在四川成都殺了些人,清軍入川時又殺了不少蜀地本地人,其原因大概是寧肯錯殺一千,也不肯放過一人吧,以為所有蜀人都是張獻忠的黨羽,
張獻忠死了后,四川基本上是沒人了,清朝為了把這個空填上,便從湖南、湖北這邊移人過來,這就是有名的歷史上的事實——湖廣填四川。但是湖北過來的最多,我家祖上就是從湖北孝感麻城那邊過來的,族譜里都有記載,我祖父年輕時,那邊的人還送過族譜過來,并傳來了字派,所以把家鄉話帶過來,也是一個原因,只是在演變的過程中,好多話融入了本地的一些方言,然后便有了一些不一樣。
【02】西南官方話這種說法也是有根據的,因為湖廣填四川,不過是老四川,就是包括重慶在內的,但是貴州和云南,以及西藏接近四川的地方,都會這種話,那就不是湖廣填四川這么簡單的事情了,所以按照區劃,湖北、云南、貴州、重慶等都屬于西南方向,這一帶的人大多說話都向一個方向去,形成了通用的語言。但又各自擁有自己的方言,
3、作為一個外地人,你聽武漢話是什么感受?
我來回答。作為一個外地人,你聽武漢話是什么感受,我不知道,因為我是一個武漢人,不要因為我不是外地人就沒有資格回答,我用一個武漢人的視角來分析一下:首先,你聽到的所謂的“武漢話”,還真的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武漢話”。武漢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江湖習氣濃厚,據有關資料顯示,武漢的外來人口占據近一半,這其中有務工人員,更有龐大的大學生群體。
顯然,這些外來人口說的都不是正宗的武漢話,其次,由于歷史的原因,“正宗的”武漢話以誰為主,三鎮中恐怕只有漢口保留武漢話多一點。其他城區有太多的移民和大學生,根本就沒有原汁原味的武漢話了,最后再說說聽到武漢話的感受。我猜想題主的感受不一定很好,雖然我也是武漢人,但長期蝸居在高校校園內,接觸的都是天南地北的學生,老師亦是如此。
加之學校也提倡普通話,偶爾外出聽到所謂的武漢話,我個人感覺并不欣賞(這個感受只代表本人,希望武漢老鄉勿噴),武漢人熱情、豪爽、直率、仗義等性格均在語言上有所表現,那就是說話太沖了,嗓門大,有江湖習氣。我們本地人都習慣了,外地人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但我自夸一句,武漢人真的不壞,什么事說過就完了,不要因為武漢話而影響了對武漢人的印象!。